小孩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港台化了。港台文化才是大众文化的正,旧中国的那
儿东西,全在它那儿啦!
王朔:大众文化的讨厌就在这儿。崔健的那个《一无所有》本来是一个很原初的东西,没有成心去媚俗,当时的行也是作为一代人反叛的象征。而现在却成了一个经典
行歌!
的故事》是一个特例,有些东西还
尖锐的。到了《过把瘾》就开始糟踏自己了,让人家把个
残酷的东西生生改成了一
特煽情的大团圆式的东西,等到《
你没商量》已是穷途末路,再也走不下去了。冯小刚他们接过你的茬慢慢说,把你的话中带刺有毒
损的东西全洗
净了,原本是一碗咸涩参半的
,最后变成了一碗
了,而且这个甜度还
适度,大家喝下去不觉得太甜,
舒服的。你的语言的杀伤力,话的背后让别人想
儿别的语言,全没有了,只剩下一笑了之了。看来,大众文化有它自己的净化功能,再尖锐再
刻的东西一
大众文化,就变得圆
、浅显。有益消闲,而这,正是大众文化最险恶的地方。别指望可以透过它说
儿什么,它就是什么也不说,笑笑而已。
王朔:但是这个东西长不了。现在就能到威胁它的那个东西正步步
近。就是现在的小孩呀,包括北京的小孩儿,已经是一
港台腔了,这是一
更
大的力量
来了——琼瑶、金庸。那会儿还谈不上港台语言的普及化,现在不同了,孩
们都迷港台腔。就说北京的"零
乐队"吧,他们就
港台文化的到来叫新文化运动,它直接威胁到北京既有的说话方式。
老侠:九十年代中期,崔健就意识到这了。他的《一无所有》大家都喜
,一直喜
。一九八六年刚
现时,那歌特有震撼力,反抗着、迷惑着的青年人人说我一无所有。后来都小康了,挣钱了,享乐了,又唱了那么多年,连崔健自己也腻了。那次在山东,听众齐声
喊让他唱《一无所有》。崔健故意问:想听什么?下面
喊:"一无所有。"崔健居然在台上说:我就他妈的不唱。他是要保持与大众的距离,尽量把自己跟那些只想取悦大众的歌手划一
界线。
就跟"甜"一样了,在观众的心目中变成与港台歌星一样的东西。他不唱,就对了,不让大众有回味的乐趣,就扭着。
王朔:人家步得多快呀,随时间走。而你崔健还在呐喊、吼叫,把嗓
劈了刺激得人家睡觉
噩梦。本来,崔健唱那
旋律优
的歌特好听,顺着最初的路
走,今天就真是第三个
峰了。但这个小
偏不。你吼叫,大家只拿听歌当乐看,谁还买你的门票。
老侠:过去,刚开放那阵,刘心武的东西作为大众文化,其合法是建立在
象的为人民服务上的。可是现在就不同了,
王朔:有时候,我觉得语言这东西,怎么说呢?拿女人比较好像有
儿不公平。这么说吧,语言这东西它本
没有什么
别,全看话语的对象了,没有了对象语言就失去了力量。
老侠:就是上海滩的那些。有个搞行音乐评论的说,中国通俗歌曲有三个
峰: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周璇,七十年代台湾的邓丽君,八十年代北京的崔健。我看前两个
峰还能看见,至于崔健,他自己一直对通俗歌曲嗤之以鼻。他的反叛
只能赢得一时的大众,无法长期讨好大众。
老侠:好像是某位大革命时期的人说过:人民本的合法
无须论证,不因为别的,就只为它是人民。
这个对象给人印象,特别醒目时,你冲它说的话也就显得
刻醒目。如果变成冲着大众的钱袋,还是这些话,但那
味
就没有了。并不是语言本
得到过修正,而是就看这个语言冲什么对象去说。你冲它说,就有锋芒。你冲大众,就什么也没有了。大众是一个极
吞噬力的东西。因为立群
庞大,天生据有合法
。在它面前,所有的东西都显得温顺了,你给他的东西一定是迎合它的它才会认你。
王朔:就说语言也是这东西。我觉得甚至这
转化与作品的内容无关,就是一
语言上的自行转化。那时候的"痞话儿"转到贺岁中就成了"乐儿话"。这个语言本
转化的幅度冲不大,但是就因为对象不同了,它就由"刺儿话"变成了一
添彩儿的,喜庆的。取乐的,让你过节时听完
兴的…这本来是给你添"堵"的话,改在过节说,你就不觉得堵了,你就
兴了。我现在觉得它没什么,但它肯定或应该有一定的生命力,有一定的票房。
老侠:大众文化要的就是票房,什么能掏人民兜里的钱化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