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六没有硝烟的生死搏斗(2/5)

“国破山河在,城草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郁达夫不仅献了自己的生命,还献了他的全家。郁达夫的母亲在富失守的时候,不肯逃亡,在故乡饿死了;郁达夫的哥哥抗日志士郁华,在上海被日伪特务暗杀。他们一家在抗日战争中的遭遇,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家在抗日战争中遭遇的缩影。

和日本两个邻能够像兄弟一样友互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匠,却惨死在日本宪兵手上,连遗骸也不知下落。冰心说过:“这场战争对中国文学的最大打击,便是我们失去了他。”

其实,早在二十年代初,蒋百里在内战的狼烟中就已经受到了日本蚕中国的野心。他刻地了解日本,甚至还娶了一位日本妻;他更刻地了解祖国,这是一片既让他挚又让他伤的土地。

大量炮制“战争文学”是日本“笔队”的主要业绩,也是日本文学家“协力”侵略战争的主要手段。从某意义上说,他们的作品本不是文学,亵渎了文学求真、求善、求的实质;他们的作品只是某的宣传,是为帝国主义和专制主义张目的宣传。

一九三七年秋,德国柏林的郊外,两间幽静的平房。一位中国人正在伏案写作,题目是《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七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演说,宣布中国将不会再退让,向国内外昭示了抗日的决心。蒋介石在讲话中郑重表示:“我们知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至此,战斗还是投降、抗争还是妥协、沉默还是呐喊,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不再是一个问题。

就在蒋百里写下那篇研究日本的文字之后不久,他应国民政府最领导人蒋介石的邀请,回到祖国任陆军大学校长。一九三九年,在中日战争最为险恶的日里,蒋百里病逝在任上。虽然他没有看到祖国辉煌的胜利,但他却像先知一样预见到了此后的一切。

火野苇平是日本侵华文学的代表人,他兼士兵与作家份于一,先后参加了徐州

蒋百里锐地指:战斗与生活是一致的。大半个还留在农业社会的中国,只能用防守来抵消敌人的攻。他写:“我们对于敌人制胜的唯一办法就是事事与之相反。就是他利于速战,我却用持久之方针来使他疲敝,他的武力中心放在第一线,我们却放在第二线,而且在腹地地藏着;使他一时有力没用。”他甚至预测到中日的战线会在湖南一带长期胶着不下。

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实施“文坛总动员”绝大多数日本作家积极投侵华战争。有人作为“从军作家”开往中国前线,为侵华战争摇旗呐喊;有人直接应征伍,成为残暴的日军中的一员;更多的人加各样的军国主义文化组织,炮制所谓的“战争文学”为侵华战争推波助澜。他们或煽动国民的战争狂,把侵略战争宣传为“圣战”;或把日军暴行化和诗化,大书“皇军”的“可”和“勇敢”;或丑化中国人民,渲染中国军民的“愚昧”和“懦弱”他们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笔队”

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全面战争,既有硝烟弥漫的前线,也有辛茹苦的后方;既有肩扛枪杆的士兵,也有手拿笔杆的文人。在每一个领域都是短兵相接。

北洋政府时代,蒋百里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后来在抗战战场上纵横驰骋的中国将军们,有很多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这个温文尔雅又英气人的中国人,就是现代中国优秀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当他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中日两国的军队正在淞沪与华北战。中国军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抗日情却空前涨。

一条吐着毒信的蟒蛇向一衰老的大象发起猛烈的攻击,一条胖的蚕开始狼吞虎咽一片翠绿的桑叶。这是近代以来屡受列凌辱的中国面临的最严峻挑战。这场战斗决定着中国的生死存亡,决定着一个古老文明的生存与毁灭。以前的战斗,中国还可以不断退缩和妥协,而这一次,中国已经被到万丈悬崖边上。

虽然远在天涯,同胞的苦难和国家的命运依然牵动着蒋百里的心。他不是现役军人,但没有一个中国将军比他更加了解现代战争的奥秘。蒋百里的军事知识,先得之于日本,后得之于德国。当年,在留日的士官生中,蒋百里与蔡锷一样学业优异,曾获得日本天皇赐刀的“荣誉”让那些心狭窄的日本同学嫉恨不已。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