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永远的尹雪王谢堂前的燕子》之语(2/4)

“宋家阿,‘人无千日好,无百日红’,谁又能保得住一辈享荣华,受富贵呢?”

如此,《永远的尹雪艳》,除了表面上构成“社会众生相”之一图外,另又寓意,是作者隐形的“开场白”

尹雪艳的公馆,是“世外桃源”给人“乐不思蜀的亲切之”坐在沙发里,倚在柔的丝枕上“人一坐下去就陷了一半”“叫人坐着不肯动”大家谈的是“老话”“都有一腔怀古的幽情”“好像尹雪艳便是上海百乐门时代永恒的象征,京沪繁华的佐证一般”老朽得圈都已开始溃烂的吴经理,居然听信尹雪艳哄他的“爹才是老当益壮”这句话,于是“心中熨帖了,恢复了不少自信”在这描述里,作者对社会国家的批评与影,显而易见,不必解释。然而其中的“自欺”之旨意,亦可适用于作者视野中的人类本之境。真的,我们那一个人,不也同样避免面对“终归一死”的残酷现实?我们那一个人,不也盲目自欺地贪恋着虚空的人生,陷暂时的安适与

这也就是在上的白先勇对人世的评言。而当“尹雪艳站在一旁,叼着金嘴的三个九,徐徐地烟圈,以悲天悯人的光看着她这一群得意的、失意的、老年的、壮年的、曾经叱咤风云的、曾经风华绝代的客人们,狂的互相厮杀[表面意思指打麻将],互相宰割”我们好像隐约听到发自黑暗古墓后面的白先勇的叹息:“唉,可怜,真正可怜的人类!如此执迷不悟!却不知终归于死!”人,皆不免一死。死神,一如尹雪艳,耐地,笑地,居临下,俯视芸芸众生,看着他们互相厮杀,互相宰割。然后,不偏不袒,铁面无私,将他们一个一个纳她冰冷的怀抱。

于底层。白先勇把《永远的尹雪艳》列为第一篇,我觉得绝非偶然。这篇小说,固然也可解为社会众生相之嘲讽,但我认为“象征”之用意,远超过“写实”尹雪艳,以象征义来解,不是人,而是。她是幽灵,是死神。她超脱时间界限:“尹雪艳总也不老”;也超脱空间界限:“绝不因外界的迁异,影响到她的均衡”她是“万年青”;她有“自己的旋律…自己的拍”白先勇一再用“风”的意象,暗示她是幽灵:“随风飘”、“像一阵三月的微风”、“像给这阵风薰中了一般”、“踏着风一般的步”、“一阵风一般的闪了来”而她“像个通银白的女祭司”、“一的衣衫,双手合抱在前,像一尊观世音”“踏着她那风一般的步了极乐殡仪馆”等等,明喻兼暗喻,数不胜数。加上任何与她结合的人都不免败亡的客观事实,作者要把她喻为幽灵的意向,是很明显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我们采取了此篇的象征义,而视尹雪艳为死亡之化,则文中蕴育的那么一诙谐;完全丧失,全篇小说立刻变得“死一般的严肃”(deadserious)。许多原本夸张得近乎稽的比喻与描写,一下变得不夸张,不稽,完全认真。尹雪艳真的变为“永远”不再是作者的反面话。她的言谈真的是“神谕”她真的是一个“通银白的女祭司”人们在她面前,真会发“讨救的哀号”与“乞怜的呼吁”这些本来靠着夸张与故意的作而激发讽刺效果的言语,突然之间一针见血地勾绘人类与死亡的关系。可怜的人类,囿于生命之“有限”不论有多么重大的抱负,都无法与死神抗争。其无助、无能之境,正是吴经理以苍凉沙哑的嗓的:

我好比浅龙,困在沙滩。

所以,当尹雪艳说:

我之所以调白先勇故意把尹雪艳喻为幽灵,即要证明《台北人》的底层,确实潜着“一切皆空”的遁世思想。因为尹雪艳既是,既是幽灵,她说的话,她的动作,就超越一个现实人的言语动作,而变成一先知者之“预言”(prophecy),也就是一个在上的作者对人生的评语。其功效有像希腊古典戏剧中的“合唱团”(chorus),也类似莎士比亚《克白》剧中现的妖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