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亲至疏夫妻”我想了解她的曾经沧海,往事是怎样的一场烟梦?因为,这样思情淡的话,不是修
可以修
来的。
李季兰久有才名,被德宗召见时却已年老,德宗一看,原来是个俊老太太呵,对她抚了一番,也就没什么别的想法了。李季兰于是在历史上落得个“俊妪”的雅号。我看这段故事忍不住笑,
叹还是张
玲说得对——“还是
名要趁早啊,太晚的话,快乐也不是那么
烈了!”后来李季兰因朱泚之
受牵连,又被唐德宗下令
扑杀。想来很可悲。可能的话,女人的一生,还是不要和政治扯上关系。
携琴上楼,楼虚月华满,弹着相思曲,弦
一时断。
在这首诗里,李季兰用五古的笔法占去一半的篇幅,后半篇笔法陡变,于狭窄的境地中尽显才气,极尽变化,显示她对自己才气的自信。陆昶《历朝名媛诗词》赞她:“笔力矫亢,词气清洒,落落名士之风,不似
女人手。”还是很中肯到位的评价。
这黄段
是属于比较
奥的,我想了半天才明白什么意思。不过明白是明白了,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敢当众和男士开这
玩笑。李
姑的泼辣大胆,让我这个自认开放的现代人目瞪
呆。
“重之疾”也就是“疝气”经常要用布兜托起肾
,才可以减少痛楚。李季兰知
刘长卿有这
病,就用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来笑话刘长卿的疝气病。刘长卿名士风
,当即回以陶渊明的诗:“众鸟欣有托。”于是举座大笑。
这是一首以诗写成的信,是李季兰寄给自己为校书郎(国家图书馆馆员)的兄长的。其中“远
浮仙棹,寒星伴使车”两句历来为评家称颂,
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甚至说“远
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就是“五言之佳境”我仔细看了资料,才发现这两句好
不在于用典
巧,而是因为它写的是虚设之景,把其兄长在国家图书馆工作的情景巧妙地艺术化了,赞
兄长遨游书海,苦心造诣,其实说白了就和咱们现在常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
舟”差不多意思。当然人家
手遣词造句要有技巧得多,不可以和咱们这
大白话比。
不过,我是很喜李季兰的才情的,说起来,她比前朝的才女谢
韫(只
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人海
,不抵相思半,海
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无事乌程县,差池岁月馀。
这首《相思怨》得民歌言语直白的妙
,而意境
远,又遥遥有《古诗十九首》的古风。读这样的诗不难随着诗意联想到一些画面:
的楼宇上接青天,在满天满地的月光笼罩下,
楼仿佛是神仙住的瑶台。一个女
在
楼上弹琴,曲调忧伤凄清,绵延直
虚空,只有相思的曲儿,才会这样缠续绵长。可是,突然弦断音裂,想必是女
思情切切,再也弹不下去了。曲散
断,这女
,抚琴独坐,神情萧索,黯然良久。像“海
尚有涯,相思渺无畔”这
言尽意未尽的姿态,历来是最有艺术
染力的。
远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同时代的薛涛,诗才都要许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八至》诗,她还有一首诗是我非常喜
的——
——李季兰《相思怨》
我相信一的才女,即使隔了千年时光,心智也是有共通的,
上
落的气息韵致,像老房
里留下的檀香木衣柜,总是
大沉厚的样式,何时打开来,都弥漫着淡淡香味,有恍惚相识的
觉。
史载李季兰“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我总
琢磨她那个“神情萧散”是什么样的神态。是否就像张
玲
昂着
的那张照片的
觉,带着二分傲然,三分落寞、五分萧索,三分眷恋、七分淡漠地睥睨这红尘。
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传说人死前,她一生中经历的事,都会闪电般回放,不知在死前,李季兰回望这一生,想起的人是谁?那晚夜静更,携琴上
楼,她的相思曲又是为谁而弹?
可惜我这个俗人看重的这两首诗,《唐诗鉴赏词典》都没有选。我翻看了手边的《唐诗鉴赏词典》,人家选了《寄校书七兄》这一首,诗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