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序:功夫应在诗外(2/2)

是为序。

文字表达来。她读诗,但又不拘泥于诗,她首先着懂诗人。她先看诗人的时代背景,再看他们的俯仰沉浮,还看他们的生活游。她透过诗文味诗的境界,掌握诗人的典故,了解诗人的生活,然后再从小手,以小说家的想象力和诗人的锐,写了这些既有严谨的史实,也有辟的论述,还有的圆通故事的丽诗话,让时代久远的汉字再现还原了诗情、诗景、诗事、诗史,历历在目,玲珑致。

她解曹的《短歌行》中写:“青青衿”二句直用《衿》的原句,一字不变,意喻却变得远。连境界也由最初的男女之变得广袤远。他说“青青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宁不嗣音?”他用一委婉蓄的方法来提醒那些“贤才”:“我纵然求才若渴,然而事实上天下之大,我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你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经她这样对比提醒,曹就不单是简单的沉、蓄,同时他那海纳百川的帝王气概也栩栩如生了。她写秦观:我心底透的意象里,少游这个人,应是青衫磊落,茕然独立于廊下,抬看着楼上的人,脸上有影的文弱男,有着暗雅如兰的忧伤。那草清辉般的邂逅,应是他的。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他眉间的愁绪,是他的某个女也抹不平的。他骨里是凄婉的,连思人也是“倚危亭,恨如芳草。过尽飞鸿字字愁”比易安的“满地黄堆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还要幽邃长的思意,稀贵而真诚,所以隔了千年看去仍是动人。有了这样一个秦观,我们再去看“可堪孤馆闭寒,杜鹃声里斜暮”又是怎样的哀婉悲切呢?她解柳永:晚年的柳永落魄潦倒,无分文,但他的死却是轰轰烈烈、气回。相传柳永死时“葬资竟无所女们集资安葬了他。此后,每逢清明,都有歌载酒于柳永墓前,祭奠他,时人谓之“吊柳会”也叫“上风冢”没有“吊柳会”、上“风冢”者,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并形成一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后人有诗题柳永墓云:乐游原上如云,尽上风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他写传千古的名句,情宛然可绘。草烟光残照里,我遇上柳七,也会备下清酒佳肴,共他浅斟低,不会让他一人把栏杆拍遍,叹无言谁会凭栏意。这样被我们常常定格为溺于酒的柳三变是不是会让更加意味长呢?

我想,安意如的方法定然会让一些学问家不以为然,但我以为这的确是读懂诗词、理解诗人的捷径,因为诗本应当是生活中的最真,功夫自然应当是在诗外的,而不仅仅中文字之中。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