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只识弯弓醉眼看金庸大雕--she雕英(6/7)

庸先生的小说中,也是如此。具体到《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使用的“降龙十八掌”就具有这种参与小说风格建设的功效。金庸善于转化传统文化资源。其招式名目就是《易经》与佛学的结合。

“降龙”是佛教的十八罗汉之一,而掌式的名称则来自《周易》中的干卦。

易学和佛学是东方文化的显学。东汉以降,本土易学与外来佛学并行于世,同为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到了宋明理学和心学繁兴时,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二者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以《易》解禅和以禅解《易》之风愈演愈烈。在二者关系探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末僧人释智旭的《周易禅解》。所以,无论是作者有意的结合,还是无意的拼凑,降龙十八掌这种武功的塑造,某种程度上是在接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降龙罗汉”的故事讲的是,古印度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降龙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故称他为“降龙尊者”在这个传说中“降龙”可以看成是不畏强暴,勇往直前,为民造福的精神象征。

小说在描写降龙十八掌时“亢龙有悔”是给予笔墨最多的。即使到华山论剑的结局时,郭靖与洪七公的比试,在关键时刻,双方也都是用这一式。可以说“亢龙有悔”代表着降龙十八掌的精髓。“亢龙有悔”出自乾卦的“上九”亢龙有悔的意思,一般为两种“盈不可以久”好比强弓可以拉到最顶点,不可以持久。要有张有弛。然而,潜在的意思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关键时刻,奋力一击。还有一种解释是:“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通俗的理解是说英雄处于逆境时的无奈,但背后隐含着要奋发图强才能得救的意思。这里有一种厚重博大的精神在其中。当然,对于《易经》的解释是很复杂。但不可否认,降龙十八掌很多招式出自乾卦。而乾卦的象辞就是一句我们常用的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可以说,整个降龙十八掌的塑造,是对一种自强不息,在挫折中不畏缩,知其不可而为之,成就英雄事业的精神的塑造。这与郭靖本身的敦厚踏实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为国为民的思想与坎坷的经历是相辅相成的。降龙十八掌使得郭靖的形象更为饱满,同时也与整部小说那种“靖康耻,犹未雪”悲壮豪迈的感情基调相合,也响应了大题目《射雕英雄传》那种开阔的气势。并且,从读者接受心理的角度产生相应的感受,因为,降龙十八掌出现的时候,往往是危机要被消除,正义战胜邪恶的时候。

或许有的读者不知道“降龙”罗汉的故事,也不知道《周易》,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种武功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的把握。因为汉字的自身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熏陶,读者一般会很自然地把降龙十八掌与浩然正气、一往无前的英雄品质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没有降龙十八掌的《射雕英雄传》,就不是我们心中的《射雕英雄传》了。

三、只识弯弓射大雕

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写下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壮词句。三十年后,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附录《成吉思汗家族》中写道:“《射雕英雄传》所颂扬的英雄,是质朴厚道的平民郭靖,而不是灭国无数的成吉思汗。”

关于成吉思汗,关于英雄,这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小说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丰满的成吉思汗形象。他既勤政爱民,又不乏作为军事家政治家的谋略与魄力;既当过奴隶,经受过坎坷与挫折,被外族欺凌,同样他也欺凌和屠杀过外族的人民。他是在草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枭雄。是非功过,难以评说。

在华山论剑的结尾,成吉思汗临终前与郭靖的对话意味深长。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