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喝羊奶、吃马肉、会射雕的郭靖,看成了自己阵营的一分子。正如,完颜洪烈把杨康看成是亲生儿子一样。只不过,关键时刻,在民族立场上,二人作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争夺岳飞的《武穆遗书》与郭靖拒绝为成吉思汗攻打南宋,可以说,都是小说的小高xdx潮。这些关键的情节都是与民族大义相关。更不用说,在这过程中,为了民族的正气而献出生命的人们。
小说的时间限制基本在南宋。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苛求小说人物应该有着更宽广的民族观念,这样会导致泛民族主义和虚无的无政府主义。无论在何时何地,那些抵抗外族的侵略,为自己的人民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总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在民族主义与民族情感的叙述话语中,杨康注定是要毁灭的。在他未出生之前,意识形态的力量就已经把他划在了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他是汉人的后代,身上流淌着的是抗金英雄的血脉。而他出生后,生活却又把他抛向一个完全对立的环境中——成了大金的小王爷。命运对于他来说是残酷的,选择对于他来说,无疑也是艰难的。特别是完颜洪烈,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总体来说,对他是爱护的。这里杨康需要面对的是一种情感的逻辑。当然,也有他爱慕虚荣的成分;而对于亲身父亲杨铁心,他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感情的。但却有种民间伦理的逻辑放在他面前。民间背后还有一种强大的政治逻辑。即,不仅涉及对父母的“孝”还涉及到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忠”如果完颜洪烈对他和包惜弱一点都不好,那么,这个选择是容易的。因为,事实是完颜洪烈对他很不错,不管怎么说,但他毕竟还是短期的决定跟亲身父亲杨铁心一起过。
然而,中国武侠小说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一个根本点就在于其人民性与民族性。因而,在武侠小说中,违背这一点的人和事,不仅会导致道德评判上的低下,更会遭受在文本叙事中的毁灭与惩罚。杨康之死,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杨康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英俊聪慧,但从小生活在金王府,学会了纨绔子弟的习气。同时,心狠手辣。可他对母亲很孝顺,对穆念慈尽管开始有欺骗的成分,但在情感上,他还是很认真的。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设想,如果杨康从小生活在大漠,而郭靖生活在金王府,小说的发展与结局肯定有很大的变化。他无法选择他的出生地。待他长大了,如果不是他发自内心地去选择人生的方向,而是别人以各种方式,劝他去选择,这种选择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徒劳的。杨康看到的更多是个人的利益,而郭靖看到的更多是人民。小说关于人生选择这个问题,在这里有了潜在的导向。
当然,对于杨康的同情也仅止于此。过分的宽容与理解,只会导致泛道德主义,而失去了点评人物的分寸感。
靖康之耻犹未雪,转眼又是蒙古族灭掉了南宋。一代又一代的人又在不断地分化成郭靖和杨康。“臣子恨,何时灭?”历史的结局不见得总遂人愿。但武侠文字的意义在于,它能展现历史进程中,那一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怀激烈,那份民族的豪情。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但又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须具备的力量。《射雕英雄传》给予人们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力量。
二、亢龙有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