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以及为了利益的背叛与出卖。
在亲情、爱情、人情上,他被永久地阉割了。世间留给他的只能是更多的“想不通”年轻时的宝树是个医生,谈不上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也治不了自己的“病”还走向了医者的反面:谋财害命。年纪大了,做一个贪婪无耻的冒牌和尚倒是他不错的归宿。
不想做鬼,又不能堂堂正正做人,更无法遁入佛门做神了。这种人就成了多灾多难的江湖上四处游荡,勾心斗角,阴险狡诈的鬼魅。
单从宝树和尚形象的塑造,就能体味到作者对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人生非凡的洞察力。
胡一刀与妻子话别的情景感人至深。
“若是我不幸死了,你怎能活着?”“妹子,刀剑一割,颈中一痛,甚么都完事啦。死是很容易的,你活着可就难了。我死了之后,无知无觉,你却要日日夜夜的伤心难过。唉,我心中真是舍不得你。”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胡一刀夫妇之间需要面对的,此时已不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妾来终日望,夫去几时归”尚有着渺茫希望的思念,而是“一见无期,百身何赎”“百年何几,泉穴方同”阴阳相隔,充满着绝望的死别。
这段话表达的情感与革命志士林觉民《与妻书》中的情形,颇多相似。
《与妻书》中“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世间最大的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与最心爱的人做死别。
个人的生死是不足道,担心的是死后,自己的心爱的人“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在生与死的关头,在面对自己最爱的人,胡一刀与林觉民,一个草莽英雄,一个革命志士,相遇了。
但,对于英雄的妻子来说,对于坚贞的爱来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正如,胡一刀的妻子最终还是随夫同赴九泉,正如,林觉民的妻子不久也就抑郁而死。
从生命的可贵,从幸福的不易来看,我们是不提倡以身殉情的做法。但文学与现实,往往上演着尚未泯灭的人类情感最高贵的品质,捍卫着人类坚贞爱情的经典模式。
情人的血泪,不由得让我们思索,是什么在摧残着人类的幸福,是什么令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
胡一刀与林觉民,一个虚构,一个现实,赴死的原因不一样,一个是为了解决无法摆脱的仇恨,一个是“为天下人谋永福”“助天下人爱其所爱”而内在的精神气质是一致的。那就是爱憎分明,勇于背负,勇于牺牲的侠之精神。
悲剧的背后,告诉我们的是,要远离仇恨,远离战争,远离杀戮,拒绝压迫,拒绝奴役。同时,这里还隐含着生命永恒的主题:生与死。
死是容易,而活着是难的。活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气。金庸的小说不是让人厌世,而是教人如何勇敢的活。活得幸福,死得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