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被派往香港。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他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从此,开始了金庸“
无半文走香江”的传奇。
幸而有原校长张印通先生,虽然由于训导主任是国民党员,权力凌驾于校长之上,未能为金庸请得较轻分,但他
惜金庸之才,便努力帮他转学。在张校长与旧同学好友余兆文的帮助下,金庸得以转
衢州中学。金庸对张校长这段恩情始终难忘,数十年后犹对人提起;1994年张校长的纪念铜像在当地揭幕,金庸亲自为之书写碑额。
后来的许多传记,都把这件事当作金庸一生命运的转折:从此,金庸扎
在香港的土地上,开始他
为报业
和通俗武侠小说家的传奇生涯——当时局势动
,这两支笔只有在香港这一片相对平静独立的小小地域,方能大显
手。
当时校内国民党学生特务横行霸,学校对此纵容包庇,不加理会。一日,金庸看到这些学生特务又在校园中殴打其他同学,终于忍无可忍,打抱不平,向学校投诉这些学生,并
而对校方也加以指责“态度极其恶劣”与
报事件不同,这次金庸或许已从“只是少年时代的一
冲动,没有考虑到严重后果的鲁莽行为”变为有意识地反抗。不过结果相似:他又一次被勒令退学,金庸在政治学校的学习生涯,就此结束。
1946年秋天,上海《大公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而应聘者多至三千人,竞争率至于1000∶1。经过笔试和面试,金庸最终脱颖而。
不过他被派往香港,这件事相当偶然:据说当时报社预备派去的是另一个人,只是那个人当时刚刚结婚,不愿远离,才由金庸临时代往。联想到大陆此后数十年间风云变幻,连金庸自己也不免叹,当年若他留在上海,命运就将完全不同。
初中三年级时,金庸了他一生中第一件大事——
版了他的第一本书。
1941年,金庸在浙江省立联合中读书。当时学校有一个任学生自由编写的
报,金庸因在
报上写了一篇《阿丽丝漫游记》,以
毒
,大言吓人的
镜蛇形象讽刺严厉苛刻的训导主任沈乃昌,遭学校开除,被迫转学。
这本书的名字叫作《给投考初中者》,是金庸与另外两位同学,据自
报考初中的经验“只是搜集了当时许多学校的招考试题,加以分析解答,同时用一
易于翻查的方式来编辑”来教升初中的学生怎样考试答题获得
分。
他接下这份工作的原因,是“本对新闻报业有着
厚兴趣”但是,金庸并不以在这个小城市的一名新闻记者为满足,而更希望去上海发展。依然怀抱外
官之梦,工作不到一年,他即辞职前往上海,
班
东吴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
抗战胜利后,金庸随家人一同返乡。然而此刻的他,希望的不是回归童年平静安适的生活,而是开始人生中的冒险与开拓。于是不久之后,他便到了杭州,到《东南日报》找到一份担任外勤记者的工作,金庸数十年报人生涯,从此开始。
1937年,抗战爆发,金庸平静的少年生活就此结束,不得不随所在中学辗转迁徙。岁月动,求学不可谓不艰苦,然而金庸凭借天赋与努力,不仅数理化成绩优异,英语、国文更是
,写得一手好文章。从小学到中学,他每年成绩都是班上第一名。
又一次行侠受挫之后,金庸只好借表兄,时任中央图书馆馆长的蒋复聪的关系,到中央图书馆谋得一份闲职。图书馆工作薪不
,却拥有大量的安静和闲暇时间,金庸因祸得福,在此尽情饱览古今中外名著,而对于那些
有
张曲折的剧情,
彩的打斗场面和生动鲜明的英雄人
形象的浪漫主义名作,如英文的司各特作品《撒克逊劫后英雄传》,大仲
的《侠隐记》、《基度山恩仇记》等,他更是情有独钟。后来他说“我年轻时最
读的三
书是《
浒传》、《三国演义》以及法国大仲
的《三个火枪手》及其续集。”他将同情之心给予小人
和弱者,但是仰慕和关注的目光,却更多地落在那些建功立业、行侠仗义的英雄们
上。
人生充满了这样的转变和偶然,本就毫不奇怪;而金庸终于成功,乃至可以以一闲适态度,回想议论过往的
机缘,而当时的困窘尴尬,数十年后看来,也成为平添趣味的逸事。
这篇长文和金庸的一些其他政论文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表,而为著名国际法学家梅汝璈先生读到并相当赏识。他曾任东京战犯法中国首席大法官,并亲自参与判
战犯东条英机的死刑,因此在国际上声望颇
,因此,虽然他是国民党员,新中国
日后看去,这可说是金庸少年时一次挑战师长、反抗压力的不凡之行,甚至被赞誉为打抱不平、反抗权的“侠客”行径。而这
“不怕重大压力而在文学中畅所
言”的品格,于他后来独立办报事业,也堪称一个获得成功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金庸以本名写了一篇名为《白象之恋》的小说,以新文学的形式写泰国华侨的生活,获得重庆市政府征文比赛的二等奖,这或许是查良镛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作品。
中学毕业后,金庸没有忘记他童年的梦想,选择了中央政治学校的外系,希望将来在外
方面为国效力。这是国民党培养
之地,而外
系
来的学生也多被派为外
官,本可实现金庸的理想。经历
中一场风波,金庸锋芒有所收敛,打算一心向学,尽力
到少闻政治多读书,第一年便获得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然而,不久他竟又惹
一桩麻烦。
但是,政局混,无论是学法或从政,希望都变得非常渺茫,学校许多学生,未曾修满便不得不提前毕业,金庸也不得不为未来另
打算。此时,正好
现了一个机会。
据说当时他登上开往香港的飞机后,才发现自己竟然无一文,顿时失
。幸而邻座是香港《国民日报》的社长潘公弼,见他窘态,问起缘故,借了他十块港币,才使金庸渡过难关。四十五年后功成回望,当年困窘已不复存,而代之以“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的志得意满之心。然而当时,香港尚非后来光彩闪耀的“东方明珠”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与上海相比甚至给金庸“有
到了乡下地方的
觉”他也只把香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个小小中转站,尚无在此长期扎
,开基立业的目标。对于涉足政界,成为能够周游天下,
战列国的外
官,他仍然抱有
烈的向往。当时他在《大公报》
的是电讯翻译和编辑国际新闻版的工作,业余翻译他所
崇拜的汤因比博士的著作《历史研究》。在此之外,他便有意识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外
学知识与法律知识,在报纸上撰写社评,分析论证时局时事。1949年11月,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四千余人起义脱离国民党政权,接受中国共产党政府的领导,而国共双方即就铁路
门在香港的资产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而金庸
据他的国际法知识,写了一篇题为《从国际法论中国人民在国外的产权》的长文,阐明这些资产应归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所有。
这大概是这一类型的书在中国的首例,因此大受迎,十分畅销,金庸与那两位同学,也获利匪浅,其时,他年仅十五岁。从这一件事中,已能发现他日后在办《明报》过程中,赖以大显
手的过人才华和
锐的市场
受力。而武侠小说的成功,也不能说不与这“
悉读者心理的直觉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古书、新书之外,他自称小学时代“得益最多”的是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游记及其所主编的《生活周报》。
但在当时却使他遭受到一生中的一个大挫折。金庸回忆说:“给学校开除,不但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连吃饭、住宿的生活也发生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
据金庸回忆,他读武侠的启蒙,乃是八九岁时偶然读到的旧派武侠小说家顾名的代表作《荒江女侠》。这
书写方玉琴为父报仇,并与同门师兄岳剑秋相偕锄
的故事。顾名
原为言情小说家,因此《荒江女侠》既写“侠”客锄
,又写男女剑侠之间的“情”为言情武侠小说开山之作。这样曲折的剧情描写,丰富的情
张力,对童年金庸产生了
大的
引力。而伸张正义、维护弱小,正贴合了他从小以来的梦想。此后,金庸到
搜寻古今中外的武侠作品,如《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和白羽的作品,都在他记忆里留下了
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