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日,我译完《堂-吉诃德》上下集(共八册),全定稿。钟书写的《
锥编》初稿亦已完毕。我们轻松愉快地同到女儿家,住了几天,又回到学
的陋室。因为在那间屋里,钟书查阅图书资料特方便。校订《
锥编》随时需要查书,可立即解决问题。
我们住的房间是危险房,因为原先曾用作储藏室,封闭的几年间,冬天生了气,积聚不散,把房
胀裂,南北二墙各裂
一条大
。不过墙外还抹着灰泥,并不漏风。我们知
房
是混凝土筑成,很
固,
上也不是预制板,只两层
,并不危险。
这年的十月六日“四人帮”被捕,报信者只敢写在手纸上,随手就把手纸撕毁。好振奋人心的消息!
《锥编》是
校回来后动笔的,在这间办公室内完成初稿,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产
。有人责备作者不用白话而用文言,不用浅易的文言,而用艰
的文言。当时,不同年龄的各式红卫兵,正逞威横行。《
锥编》这类著作,他们容许吗?钟书
脆叫他们看不懂。他不过是争取说话的自由而已,他不用炫耀学问。
这年冬天,钟书和我差儿给煤气熏死。我们没注意到烟囱
堵
。我临睡服安眠药,睡中闻到煤气味,却怎么也醒不过来,正挣扎着要醒,忽听得钟书整个人摔倒在地的声音。这沉重的一声,帮我醒了过来。我迅速穿衣起来,三脚两步过去给倒地的钟书裹上厚棉衣,立即打开北窗。他也是睡中闻到煤气,急起开窗,但
倒下,脑门
磕在
气片上,又跌下地。我把他扶上床,又开了南窗。然后给他
上帽
,围上围巾,严严地包裹好,自己也像严冬在
天过夜那样穿
着。我们挤坐一
等天亮。南北门窗
开,屋
小,一会儿煤气就散尽了。钟书居然没有着凉
冒哮
。亏得他沉重地摔那一跤,帮我醒了过来。不然的话,我们两个就双双中毒死了。他脑门上留下小小一
伤痕,几年后才消失。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我们的女儿女婿都来看顾我们。他们作了更安全的措施,接我们到他们家去住。所内年轻朋友因满街都住着避震的人,一路护着我们到女儿家去。我回忆起地震的时期,心里特别温馨。
但是所内年轻人不放心。外文所的楼最不固,所以让居住在楼里的人避居最安全的圆穹
大
堂。外文所的年轻人就把我们两张行军床以及日用必需品都搬
大
堂,并为我们占了最安全的地位。我们阿姨不来
饭了,我们
着吃年轻人家的饭“一家家吃将来”钟书始终未能回外文所工作,但外文所的年轻人都对他
护备至。我一方面
激他们,一方面也为钟书骄傲。
钟书脚力渐渐恢复,工作之余,常和我同到日坛公园散步。我们仍称“探险”?因为我们在一起,随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
一九七六年,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这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唐山地震,余震不绝,使我们觉得伟人去世,震大地,老百姓都在风雨飘摇之中。
一九七五年的国庆日,钟书得到国宴的请帖,他请了病假。下午袁拍来说:“江青同志特地为你们准备了一辆小轿车,接两位去游园。”钟书说:“我国宴都没能去。”袁说:“钟书同志不能去,杨绛同志可以去呀。”我说:“今天阿姨放假,我还得
晚饭,还得看着病人呢。”我对袁
拍同志实在很抱歉,我并不愿意得罪他,可是他介于江青和我们俩之间,只好对不起他了。
主席诗词翻译完毕,听说还开了庆功会,并飞往全国各地征求意见。反正钱钟书已不复是少不了的人,以后的事,我们只在事后听说而已。钱钟书的病随即完全好了。
一个说“这里很舒服”;一个说“这里很方便”我们说明借书如何方便,如何有人照顾等等,反正就是表示决不搬。袁辞去后,我和钟书咧着嘴
鬼脸说:“我们要江青给房
!”然后传来江青的话:“钟书同志可以住到钓鱼台去,杨绛同志也可以去住着,照顾钟书同志。”我不客气地说:“我不会照顾人,我还要阿姨照顾呢。”过了一天,江青又传话:“杨绛同志可以带着阿姨去住钓鱼台。”我们两个没有心理准备,两人都呆着脸,一言不发。我不知
袁
拍是怎么回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