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吴汝纶chu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前后(2/2)

1902年1月16日,张百熙第一次请吴汝纶山,他表示既然退官场,就不再去。第二天,张百熙穿大礼服并且是长跪不起,诚恳地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如中国何!”吴汝纶还是决拒绝了。

《清史稿》记载,张百熙没有办法,奏请朝廷,以五品卿衔请吴汝纶,谅他在大胆也不敢抗旨不遵。对此,吴汝纶只能“暂不言辞”,但提要看大学堂的章程再作计议。

严格说来,因为政治、教育制和个人原因,吴汝纶并没有真正主持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之职,他的教育思想也没有在京师大学堂的舞台上现,这是一个历史遗憾。1903年,吴汝纶在家病逝,享年64岁。

吴汝纶情中是个文化人,不愿官。当保定莲池书院院长张裕钊辞职时,他便向直隶总督李鸿章遂自荐,辞去了冀州知州,从1889年起,主讲莲池书院,并且大胆革新,声誉鹊起,严复、林纾、其昶、李光炯、房秩五等人都曾在此受益。1901年,袁世凯改莲池书院为校士馆,仍聘用吴汝纶为监督,但吴汝纶决不就。

吴汝纶(1840~1903年),清代安徽桐城(今枞县会乡老桥村吴庄)人。著名的桐城派后期作家。同治四年士,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州、冀州知州等职。

张百熙认为要办好京师太学堂必须注意延揽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特别是总教习这一职务尤为重要。他招揽了严复、张筱浦、杨仁山、蔡元培等人京师大学堂授课。果断辞退专横渎职的总教席国人丁韪良,经过选择,张百熙决定聘请当时名士吴汝纶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他认为吴汝纶“学问纯粹,时事漏明,淹贯古今,详悉中外,足当大学堂总教习之任。”

在日本,因留学生事与思想保守的驻日公使蔡钧发生龃龉。当时,留日学生因参加排满运动,与蔡钧发生争斗,吴汝纶予以支持。蔡钧诬告吴汝纶,清廷于是电召吴汝纶回国。这年9月,吴汝纶乘船回到上海后,没有复命,以生病的理由回到安庆,并在桐城创办桐城小学堂,又名桐城学堂,这就是后来的桐城中学,他为学堂亲自题写匾额“勉成国

以政府名义规定的近代完整学制。

随后,吴汝纶奏请国考察教育。他认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之所以迅速盛,在于其教育的成功,要办好中国的京师大学堂,必须借鉴于日本。这年五月,他率领学生李光炯、方磐君等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并把所见汇编成十多万字的《东游丛录》一书。

吴汝纶回家乡办学

跪请吴汝纶任总教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