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上,不断看自己的画片。有一位老先生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的工笔很有基础的,学过?”
王道良点点头,很有礼貌地回答:“我在上海美专学过,请问您老贵姓?”
“我叫申茂之,是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的美术老师。”
王道良非常惊喜,不想到在这遇上心目中的大师,激动地说:“申老师?我经常临摹您的作品,只是,一个小青年,我不敢去拜访您!”
申茂之和蔼地笑笑,指着车外合肥师范学院里一排平房说:“西头第一间就是我家,欢迎你明天去,我在家等你。”
王道良眼睛热热的,使劲地点头。他喜爱工笔画,但中国工笔画经历宋代院体工笔荣宠过后,以苏轼等为代表的人表示了对工笔画的轻视,至元明清,文人水墨画一统天下,从事工笔创作的人也就少了。在安徽,工笔画更是人才难寻。
上世纪五十年代,安徽以优惠政策引进人才。申茂之被从无锡华东艺专引回到家乡芜湖,任教于皖南大学艺术科。后来学校布局调整,他来到了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任国画班的白描、工笔重彩等课程的教学。
第二天,王道良来到申茂之家,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的作品请申老师指正。申茂之看了看,很是赞叹。两人聊艺术,聊家庭。
1936年12月,王道良出生在上海霞飞路一幢洋房里,不幸的是他才几个月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忙着管理自己的公司和毛巾厂,幼小的王道良从小跟奶妈长大,养成了良好的自控能力。唯一爱好就是画画,小小年纪经常拿着笔在墙上画画,父亲看了舍不得洁白的墙,只得买来纸和笔让他画。12岁那年,他的作品《嫦娥奔月》被选去参加上海市青少年作品赴法展出。这给了王道良极大信心,父亲也支持儿子画画,把自己收藏的唐伯虎、祝枝山等人的作品都给他观摩。随后,王道良进入上海美专学习。
时代风云变迁。父亲也在1950年3月猝然去世。家道急转直下,王道良不得不从美专辍学,在上海邑庙区从事宣传工作,1958年5月2日来到安徽。
申茂之听后感叹不已,说道:“你家境殷实时没有纨绔习气,家道衰落并不气馁。你聪慧、勤奋,这在我的课堂弟子中是很少有的,你一定会在艺术天地里取得成就,我愿收你为徒。”
真是喜从天降!王道良倒身便拜,行过师生礼。
工笔画最怕画得僵气,生硬。申茂之的北派工笔透着非同世俗的气息和高古的格调。王道良带着崇敬的心情,每周都去申老师家学画。有一次,老师拿出一张玉兰画让他临摹。他仔细临摹了两张不同风格的,一张干笔,一张湿笔。申茂之看了,说非常好,尤其是湿笔画,树干看上去湿淋淋的,生动形象。他语重心长地鼓励王道良:“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学生,要把平生技艺传授给他,只希望他能将传统工笔画发扬光大。你就是我要找的学生,希望你学好工笔画后,不能一枝独秀,而要传授给年轻人,让安徽工笔满园春天。这样,我死也就瞑目了。”王道良深情地点头:“老师,您放心,我一定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