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将近20年了!这20年里,多少世事变迁,自己唯一没有忘记的是给自己帮助过的人,包括黄幻吾老师。他不曾想到,一代大画家竟然记着20年前向他学过画画的孩。
有段时间,上海买不到生米,吃不到麻油。王
良从合
买了坐火车送过去。上海那边的两位老人就像自己亲生父母一样让他牵挂,让他放舍不下。
1972年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指定黄幻吾创作
幅
鸟画《百
图》。作品
透了黄幻吾的智慧才情,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
结合。作品完成后,黄幻吾也要开始“冬眠”了,因为他的支气
炎开始严重,寒冷的冬天不得不整天躲在被窝里,盖得严严实实的,
上还
着帽
,只
两只
睛。一般客人来了,他也不敢起来理会。
师生相见,叹不已,彼此
睛都
了。
虽然不能让老师改变“仁弟”、“老弟”的称呼,但这不影响王良与老师的师生情谊。黄幻吾夫妇无儿无女,时间久了,待王
良如同亲生。王
良也经常去上海看望两位老人,有时走不开,就书信往来。书信中相互问候,也
画艺。黄幻吾喜
收藏,安徽萧龙士、葛介屏、徐
鹤等大家的作品都是通过王
良去联系,他本人送给他们的字画也是通过王
良转
。
天意造合遇大师
2008年底,合市委宣传
、市文联、亚明艺术馆联合主办了“二十世纪安徽中国画八家作品展”这八家是萧龙士、孔小瑜、懒悟、申茂之、光元鲲、童雪鸿、王石岑、徐
鹤。这八人是梳理
的安徽近代中国画坛的名家,他们献
艺术,硕果累累,被誉为画坛“八老”
生于1904年的申茂之就是这“八老”之一,是上世纪百年安徽画坛的重要代表。他是著名皇室书画家溥心畲
室弟
,1928年毕业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其时校长是徐悲鸿,他保存的徐校长信札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捐给了徐悲鸿纪念馆。然而,知
申茂之的人又似乎不多,这是因为他名利淡薄,潜心艺术,为安徽乃至中国的工笔画的继承和发展默默奉献。
一幅幅作品展开,畅的线条、灵动的造型、亮丽的着
。黄幻吾连连啧叹。王
良不敢请老师题款。当时画坛有习俗,名家不轻易在后学的画上题字,倘能题个片言只语,其社会影响远大于奖掖之意。黄幻吾情不自禁地拿起笔题写“国
天香”,落款是“
良仁弟画,黄幻吾题”
当然,这亲情般的探望里也有雅趣:遇上天气好的日
,师徒一起作画。1983年的一个秋天,师徒聊天后来了兴致,磨墨作画,王
良工笔勾
,黄幻吾写意补文石,师徒工写结合完成了一幅《篱落清秋》。此后,王
良又去看了几次老师,并且为老师准备去
圳办画展而张罗。可是,1985年7月的一天,王
良得到噩耗,老师去世了!顿时,泪
倾飞,带着沉痛的心情赴上海送别父亲一般的老师。
王良受
若惊,赶
说
:“老师,您不该这样落款,我始终是您的学生啊!”“你有如此画技,非吴下阿蒙,更非当初来我家学画的王
良。你在安徽十几年
持工笔,真是不易,安徽涌现了许多
墨大师,但安徽的工笔画是薄弱的,你要有担当振兴安徽工笔画重任的信念!”
1965年上半年的一天,天气炎。王
良坐在1路公
王良的工笔
鸟
彩绚丽,气韵生动,
南北二派之长,刚柔并举,在当代中国工笔画坛上,已经形成“王派风格”这得益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位老师,除黄幻吾外,另一位是工笔画北派大师申茂之。
躺在床上的黄幻吾很想念王良,不断询问妻
他上次来的时间,多久没收到来信了。一天正说着,王
良推门
来了,黄幻吾非常
兴,立即甩掉
上的帽
爬起来。
看看外面太很好,黄幻吾惦念他收藏的名家字画,让王
良帮他开箱晾晒。箱
里都是中国画坛上名家的
品,王
良小心翼翼地晾晒,又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此后,黄幻吾
季一开箱,冬季一开箱晒画的事都是
给弟
王
良去完成。
“快,打开作品,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