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二九二五年陶孟和曾说,他有一“要到二○二五年才可以发表”的著作。参看本卷第196页注(33)。
(6)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夏,我国留日自费学生九人,志愿成城学校(相当于士官预备学校)肄业;由于清政府对陆军学生顾忌很大,所以驻日公使蔡钧
决拒绝保送。当时有留日学生二十余人(吴稚晖在内)前往公使馆代为
涉,蔡钧始终不允,双方因而发生争吵。
(5)这里的引文都见于章士钊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二十七号(一九二六年一月十六日)发表的《再答稚晖先生》,其中说:“先生近用讲话为文。纵笔所之。辄万数千言。其貌与黄
小儿所作若同。而其神则非读破几百卷书者。不能
得只字。”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九期(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的《闲话》里,特别将这一段引
,说“很有趣”并说吴稚晖三十岁前在南菁书院把那里的书“都看了一遍”而“近十年随便涉览和参考的汉文书籍至少总可以抵得三四个区区的毕生所读的线装书。”以此来为章士钊的文章作证。这里所说“竟又会有‘
麻当有趣’,述说得津津有味的”即指陈西滢而言。
(8)“不朽之大业”语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吴稚晖在《我们所请愿于章先生者》一文中,曾引用曹植《与杨修书》中的“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
”等轻视文章的话,章士钊在《再答稚晖先生》里说这是吴稚晖“在意识用事时”对于他自己重视文章的“真正意态”的否认,所以这里引用了曹丕的这句和曹植意见相反的话。
(12)章士钊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十七号(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七日)发表《再疏解轋义》一文,借评述一九二五年七月国田芮西州小学教员师科布因讲授
化论被控的事,以辩护他自己的
“开倒车”的言行。参看本卷第146页注(15)。
章士钊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七号(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先已发表过一篇《说轋》,其中说:“轋者还也。车相避也。相避者又非徒相避也。乃乍还以通其
。旋乃复
也。…今谚有所谓开倒车者。时人谈及。以谓有背
化之通义。辄大病之。是全不明夫轋义者也。”
(7)“下意识”章士钊在《再答稚晖先生》中曾说:“近茀罗乙德言心解者。极重Subconsciousness之用。谓吾人真正意态。每于无意识中发焉。而凡所发。则又在意识用事时正言否之。此人生一奇也。”心解,即弗洛伊德的
神分析学说。Subconsciousness,英语:
后留学日本、英国。一九○五年参加同盟会,自称无政府主义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右翼。
(11)“以之矛攻
之盾”这是《韩非
·难势》中的一个寓言:“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
,
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
之矛,陷
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下意识。
(10)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九期(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的《闲话》中为章士钊和他所主办的《甲寅》周刊嘘说:“自从孤桐先生下台之后,《甲寅》虽然还没有恢复十年前的
神,也渐渐的有了生气了。可见
时事文章的人官实在是
不得的。”接着他便举章士钊在《甲寅》周刊发表的那篇《再答稚晖先生》来作为这“有了生气”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