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
她顿了顿回答:“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义务教育的目的,是只为中高等教育培养提供生源,着重于智力教育呢?还是在德、智、体、美进行全面培养,为社会培养有一定文化和素质的公民呢?勿用置疑,肯定是后者,社会需要更多的是這样的公民,而不是所谓的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的社会精英人士,有技术有素质的大批劳动者才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健康发展的主力军,才是实现人民奔小康的重要保证。可实际上呢?现状则是偏重于文化课的教育,偏重于为中高等教育培养提供生源,只要属于升级考试课目的就重视,否则就不重视。在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就被认为是优等生,方方面面受到学校和教师的优待;反之则被归为差等生,被冷落轻视,甚至歧视。這种无差别的教育方式导致了事实上的差别待遇,对怎样才能使這些所谓的差等生,在义务教育中最大程度获得有用、有效的知识漠不关心,人为地扭曲了义务教育的真正目的。”
首长和领导们听后点着头,不得不承认现状确实是這样,而且已多次下文要求教育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如何使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最大程度地学到知识却是一个大难题。听丹俐讲到這问题。露出喜色认真地听着。
丹俐笑了笑又讲:“何况我们认为,靠那几门成绩就认定了优等生和差等生,是不正确也是不科学地。因为大家都知道,个体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制约。社会、学校和家庭为其提供的环境、基础、条件不同,其成就会不尽相同。更何况个体之间是有差异性的,在性格上地差异,有的好动,有的爱静,在同样的学习当中。爱静地能主动地去学习,好动的往往得强迫他去学习,两种学习态度必然会产生两种学习成绩;兴趣上地差异,有的喜爱数理化,有的喜爱文体美。在学习不同的科目时,就会造成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全面均衡地保持好成绩;思维能力上有差异,有的偏重于理性思维,有地偏重于感性思维,或有的善于动脑,有的善于动手,這也会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均衡。差异还有许多,正如伸出手指不一般长一样,但在某些方面差。并不等于在所有方面差,在有的方面也许成绩会很突出、很有特长,而社会是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毕业后能为社会在某一方面做出很好成绩的人,怎么能被认定为差等生呢?那些所谓的优等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难道全部需要他们承担?他们能完全承担地了吗?所以说,不能光以某几门成绩论成败,如何把所有学生教育成有文化、有理想的高素质公民才是关键。”
首长领导们频频点头,认同丹俐的说法。
“那么,既然我们认识到现状中义务教育有偏差,有什么方式来解决這些偏差呢?怎么才能保证教学最好地达到义务教育的真正目的呢?为此我们研讨了很多次,有了一些想法,便决定现在县教委地配合下,对县里五年以前毕业而没有考入高中的初中生,抽查了一百人进行实验,检验這些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五年后的效果。我们按当时的初中教学内容拟定了较简单的考题,还让他们复习了一周,而且还是开卷考试。但几门考下来,成绩很糟糕,除了语文、历史、地理及格的人较多外,其余几门没有几人能考得及格。尤其是数理化,特别是外语,成绩最差。考后我们询问這些同学,他们说在学校时就学得不太好,毕业进入社会后多数知识又用不上,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丹俐清了清嗓子又讲:“我们认真分析了考卷,除了外语,不论是那门课目,比较浅显易懂的基础知识答得还好,进一步引申的知识他们当时掌握得就一般,忘掉后就是看着书也答不来。外语多数只能答一些简单的对话,语法和大段句子就答不来。询问时他们说,语文、历史和地理出了社会还能接触和用上一部分,不易忘记;数理化有人能用上一小部分,对工作有帮助;但英语几乎用不上,原来好不容易记住的单词和句子,过了這五年快忘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