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敦促元首与他一起“不遗余力地、有秩序地、和平地将问题解决,勿让枪击和事故扰乱和平工作”
他问,希特勒有什么建议能使他们在原则上达成协议?回答令张伯伦凉了半截:德军立刻占领苏台德,疆界日后用公民投票办法决定。
由于这一要求几乎意味着捷克的彻底投降,两人便唇枪舌剑地交锋。
舌战了好一阵子后,埃格尔又传来消息——是给希特勒的——说,有12个德国人质已被枪决。
结果,用不着说,希特勒又大发议论,说捷克人如何的极度不公平。
接着,他发誓说:“如果布拉格受布尔什维克的影响,人质继续被枪决,他便立即进行军事干涉。”
会谈进行了3个小时,彼此不欢而散,但又约定明日继续会谈。
在渡过莱茵河,乘车上山回旅馆的途中,首相虽不露声色,内心却愤怒万分。
只在此时他才想到,他未使会谈破裂并回家是否是个错误。
希特勒是处于发狂边缘呢,还是具有善恶二重性?若如此,张伯伦便有责任去打破僵局了。
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这点。
在参加会议者中,他并不是唯一怀疑希特勒的神智是否健全的人。
在德莱森旅馆,几个新闻记者在散布谣言,说捷克危机令元首如此心烦欲狂以致爬在地板上咬地毯角。
这种说法原系出自元首的一名副官。
该副官说,元首已怒到“咬地毯”的地步了。
“咬地毯”原系一句俚语;某些新闻记者竟按字面去理解。
其实,此语应译成“走投无路”才对。
如此幼稚无知,使元首的副官们——他们很少见元首发火——觉得好笑。
希特勒发火时,一般是大发议论半个钟头;偶尔若大声呵斥,那也片刻即逝。
“数次这样‘发狂’时我都在场”魏德曼写道“我要说的是,他发的火,与那些脾气很坏又无自制力的人发的火没有什么两样。”
有些心腹相信,希特勒之发火是为了效果。
若果真如此,那么,那天下午的发火,却使其对手处于守势。
其时,张伯伦业已在草拟一封妥协信。
信中,他建议由他出面探听捷克人的风声,看是否能作出安排,让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自行维持法律的秩序。
23日早餐后,这封信被送过了河。
由于根本不想妥协,希特勒认为这是对他的想法的断然拒绝。
在与里宾特洛甫及其他顾问进行长时间的“激烈的”磋商后,希特勒写了一封很不友好的信作为回答。
信的内容重复了他在会议桌上说过的话。
因为信很长来不及翻译,希特勒便令施密特带着信去见张伯伦,当面进行口头翻译。
施密特腋下夹着一个大牛皮纸信封,于下午3时左右离开了德莱森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