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世衡本来是出卖法崧,用他的死来离间羌人的,他遇机会得以生还,这也是他的命。康定年间以后,世衡守边屡出奇计;我在边境任职时,从边地人那里得知王和尚的事迹,甚为详细,因此为他重塑了庙像,并以这篇文章记录其事迹。
大中祥符年间,皇宫中发生火灾。当时丁晋公(谓)主持营建修复宫室,计虑取土太远,于是指令凿开宫前的大道取土。没有几天,大道都成了巨大的壕沟。因而决开汴水堤岸,引水入壕沟中,使各地运送各种材料的竹排、木筏和船只,都从壕沟中直接来到宫门前。工程结束后,又以废弃的瓦砾灰土填到壕沟中,复修整为街道通衢。一举而三项力役同时成功,节省的费用可以亿万计。
本朝建国之初,两浙向朝廷献上一艘大龙船,长二十多丈,船上有多层楼的宫室,设置有皇上的御榻,以备皇上出游。年深岁久,龙船的腹部有损坏,欲加修治,而水中无法施工。熙宁年间,宦官黄怀信献进一计,于金明池北开凿一个人工湖为港湾,使它可以容得下龙船,在湖湾的下部立大木柱,在大木柱上架横梁。于是决水入湖湾中,把龙船牵引到正当水下横梁的位置,即用水车车尽湖湾中的水,船就被架在空中。修补完了以后,再将湖湾灌满水,使龙船浮起,然后撤去梁柱,又建一座大屋把龙船遮盖起来,这样它也就成了藏船的房子,使龙船永无暴露在外的担忧。
学士李世衡多藏书,有一幅晋人墨迹在其子李绪那里。长安人石从事曾从李君借去这幅墨迹,偷偷临摹了一本,把它献给文潞公(彦博),潞公以为是真迹。有一天潞公会客,向客人展示书画,而李世衡恰好在座,一见这幅帖子,吃惊地说:“这帖子是我家的藏品,怎么忽然到了这里?”急忙叫人回家取来对证,始知潞公所收藏的是摹本。李世衡这才发现摹本是石从事传出去的,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潞公,而坐客一窝蜂围上来,挤成人墙,都说潞公收藏的是真迹,而以为李氏所收才是摹本。李世衡于是感叹道:“他们人多势众,我孤家寡人,还怎么能向他们说清楚?今天我才知道身份的孤寒。”
现在世俗所称的隶书,只是古人所称的八分书,意指字体的变迁最初从篆文演变为隶书,还保存着二分的篆法,所以叫做八分书。后来就全变为隶书了,而现在所称的正书、章草、行书、草书,原来也都是隶书就有的称呼。后人误称古代的八分书为隶书,而以现在通行的书写字体为正书,殊不知所谓正书,原先只是指规范的隶书;其余行书、草书,在隶书中也都有。杜甫的《李潮八分小篆歌》说:“陈仓石鼓文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所谓“苦县”、“光和”,分别指的是《老子碑铭》和《朱龟碑》。《书评》说:“汉、魏牌榜碑文和《华山碑》,都是现在的所谓隶书。”这些牌榜碑文,杜甫诗也只称之为八分书。《书评》又说:“汉、魏牌榜碑文,不是篆书就是八分书,未曾用过隶书。”可知汉、魏碑文都是八分书,而不是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