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亮开阔,有道石脊有个石门隔在中央,不像穿山、叠彩山、中隐山、南峰各山诸洞,十分空阔,平敞柑通,向下望去,明亮皎洁,里边没有其他隐秘之处了。
由洞中下来,告别了白云。仍然走一里路,往西经过北门,城门西边的山峰迎面耸起,辟山筑起城墙。沿着山的北麓转到城墙的西北兔,下面盘踞着层层岩石,上面耸立着高峻的城墙。它的西面正是马留山往东延伸的山脉;它的南面濒临城墙处是护城河,往南与凉水洞桥〔在新西门外。〕之水会流再向南流入阳江;它的北面侧低洼汇水,成为群山环绕的水塘,而东边比虞山龙桥下的水塘浅。志书所称的始安娇应当就在那个地方了。〔志书中又记有冷水洞。在城东,可曾公岩也叫冷水洞,而此处又有个冷水洞雳凉水洞桥北边了满塘都是莲花,香艳远及,也是一处景色优美的地方。凉水洞在新西门外。〕北门在两座山相夹之中,东西两座山峰陡峭地竖起,〔东峰俗称为马鞍山,西峰俗称为真武岩。东峰怀疑就是镇南峰,志书上说有唐代人刻的石碑,还没有找到。西峰的南麓,有王阳明祠。〕顺着山势筑城,是军事要地,极其雄壮。不过北面的城墙随着山势转向南,所以城北隅十分狭窄,渐渐透巡向南,则东西方向就开阔起来了。
我在城外西北角盘踞的石崖上稍作休息,随即进入北门,向西去拜渴了王阳明祠。再向东经由大街往南行,就望见洞西岩的洞穴正好位于透出亮光的地方,如皎洁的明月高悬着。又向南,共一里,来到《桂岭碑》侧边,向西走近城墙,又见到一座山,就见华景洞在这里。洞口向东,前边有个大水池,后面靠山,便也是顺着山势建西面的城墙。洞前部岩洞平坦明亮,上面有岩石覆盖着,外边宽敞,洞南从前有楼阁,今天全部倒塌了,没有任何支撑物,僧人搬到岩洞中栖身。岩洞后面穿穴为洞门,洞内十分幽深,又分为三个洞:向南进去的,低洼黑暗而深邃;往西穿去的,从前通到城外,因而作为城门,后来用石块砌起来塞断了;转向北的,往上出岩前,脚下踩着飞突的岩石,在岩洞上方向东俯视。崖壁上有旧时的刻石一块,是开庆元平皇帝的亲笔语书,是赐给他镇守边地的大将的d开庆不知是什么年号,诏书的词章文采都值得观赏。而下边有谢恩的奏章与跋文,却剥落得不能读了。不久又出到前边的岩洞来,和尚说从洞左沿城墙攀登上去,山的绝顶之上有《诸葛碑》)。我听了他的话很惊奇,急忙往西登上城墙上的女墙,就沿着城墙往南上登,不多一会儿,从花尊般成丛错杂的岩石中攀登到山顶。〔这处山顶应该是宝积山。志书上记载宝积山与华景山相连,山上有许多高石怪树,当今又称为卧龙山,想来是一座山而南北两面名称不同罢了。〕山顶南边的荒草中有两块碑,一块是成化年间(1465-1487)开府孔铺撰写的碑文,一块是嘉靖年间总兵俞大酞撰修的碑记。都是说,此山从前名叫卧龙山,所以就在这里祭祀诸葛亮先生,因为先生的功德勋业遍天下,不能拘泥于地区。今天山顶的祠堂已经废弃了,重新建在山麓。从山顶上向东俯视宫室街道,傍晚炊烟历历在目,往西鸟瞰空潦中的小洲,荷叶田田,近处就是马留山的倒影,远处则是侯山诸峰遍环翠色,虽然没有诸葛亮的遗踪,也算是桂林府的胜地。山顶侧面山崖上的荆棘中,有一枝百合花,有五朵花沂反大,因而连根折了它,扛在肩上下山来,马上就是按察使司后面了。傍晚,共走二里,到达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