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楚游徐霞客游记记十二(3/5)

南门,见肆有戌肉即狗肉,乃沽而餐焉。晚宿生祠。

译文

四月初一日五更时,雨大下起来,天亮后冒雨前行。从路亭岔向东北,顺箫韶溪西岸走。三里,向西望,见掩口营东面的两山峡,已经延伸下平坦的田野中。从这里起东边的山峦渐渐开阔,溪流折往东,路也顺溪去。又走五里,溪两旁石头盘曲交错,如同在互相比斗,水奔流在紧相夹立的石头中间,狭窄处如门一样,人们便在上面架起木头以便过往。渡过溪,顺着溪南岸行,又走两里就抵达下观。此地高房大屋鳞次排列,是个大村落。〔村中居住的大姓是李氏。〕从路亭到此处,名是五里,实际上十里还多,路中水深泥泞,我们都是从田畦间的小路上走。到下观后在店铺中买了些酒才走。下观的西边,有条溪流从南面流来,绕过下观流往东去,有座石桥镇锁在村子下游,水由桥下流出,流往东与箫韶水汇合。溪流西面有一条溪水,又从应龙桥流来相会,三条水汇合便能行船,往北航行大约二十里到宁远县城。过了下观,才离开箫韶水,路折往东南。向南望去,下观后面,千峰耸翠,一座座如竹竿一般亭亭玉立,其中有座最高最尖峭的,叫吴尖山。山下有个岩,如斜岩一般窈窕,里面有个尤村洞,外面有个东角潭,都是这里景致最优美的。山峰仿佛尽是古时遗留下来的舞蹈者手中所持的干循、羽扇,石头都类似翩翩起舞的野兽,游览九疑山而不经过此处,几乎就观览不到山的真实形态了。遗憾的是,我没有攀到山中,探寻欣赏那些奇异的景观和幽秘的境地。往东南走两里,有条大溪从南面的尤村洞流来,有座桥横跨在溪上,桥上建有亭子,这是应龙桥,又叫通济桥。越过桥,便往南进入乱峰中。〔即吴尖山往东延伸过来的余脉。〕两里后上到地宝坪坳,从此处起四周都是奇峰曲折环绕,犹如穿过瑶房、揭开锦嶂往前走,转过一条夹缝,峰岩就环列成一个蛔,穿过一个孔穴,就露出一处奇景,甚至于狮象龙蛇似的岩石夹路耸起,像是要与人争路,恍若是在梦中曾经从东海中的三神山经过,不再是人世间所遇到的。共走六里,在山口恫吃饭。从山口酮往南越过一座岭,共走三里,有两座山峰夹道耸立,争奇竞异。峰下有条小溪向南流,溪上架着桥和亭子。我贪恋奇景,休息观赏了许久,后遇到个戴着儒生帽的人,家住尤村洞以内,想挽留我到他家,他是吴尖山的主人,我与他约好改天再去,向他询问姓名,他说叫王漩峰。过了山峡往南,才有覆盖着土块的山。又走五里,越过一座岭,到大吉墅,石峰又夹道耸起。路东面的一座山峰,空明玲珑,呈倒悬的形状而斜向裂开,海市屋楼的幻景也不足以比喻它的奇妙。我望见它便神往,赶忙披荆斩棘进去,到处是通贯透光的石孔石缝,或盘绕向上,或穿过峰侧面折出去,不可探寻到尽头,只可惜不能剪除茅草,攀着石阶上去,览尽其中幽奥玄秘的妙趣。它西面的山峰也同样高悬如削。路从山峰间经过,穿过峰隘往南,才一下子变得天开地阔,

这里是露园下。从露园下起,石峰匿迹,西边尽是崇峦峻岭,东边都是迂回盘绕的山冈山坡。往南两里,便到达大路上,这里在藕塘、界头两铺之间。又往南五里,投宿在界头铺,此铺是宁远、蓝山两县的分界处。铺西面的大山叫满云山,它应当是位于紫金原的背后,它的支脉延伸向东北,县界就顺岭划分。再往南为夫柱山,它就是志书上所说的有岩洞奇景的石柱山。我庆幸既亲身经过了奇峰林立的山口蛔一带,又从近处观览了吴尖山和尤村洞等众多峰峦,而心中仰慕的石柱山,又不出两里以外,精神不由得为之振奋。但我的脚被草鞋磨蚀,即便换布鞋,走起来还是艰难,而此地一段时间以来雨多,田畦中的水漫溢到路上,穿布鞋更不方便。从永州府到此地,无处不苦于干旱,即使是离这里不远的路亭、下观,也听得到处于干旱困境中的百姓的哀号声;然而山口桐以南,便是雨水充满田畦淹没沟谷,这难道是称为“满云”的验证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