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进入里边的方法也相同。进去后,内层同样横向裂开,西南边裂开的缝隙不很深。那东北边裂开的缝隙,斜向上过了一个石坳后,忽然又纵向裂开,上面弯隆下面狭窄,高不见顶,到了此处,岩石变化出不同的形态,表层纹理顿时改换,每一片石每一个孔都显得灵异‘西北面的洞峡渐往里渐狭窄,两壁夹着一条缝,窄得不能容纳火把。折往东南面的洞峡走,依然下了一个石坳,洞峡底部砂石平铺,如同涧流底一般洁净光滑,只是干燥无水,这不仅省了提起衣裤的麻烦,而且避免了水流弄湿弄脏衣服身体。洞峡的东南尽头处,乱石崩裂堆架,若楼台一样层层叠累,由石头的缝隙间都可以攀登着上去。那上面有一小条石缝,直通洞顶,光从缝隙中照射下来,宛若明亮的星星和如钩的月亮,可望而不可摘。层层叠累的石头下面,涧底通向南,覆盖的石头低低地遮压在沟涧上面,间隙仅有一尺左右高;这必定是以前通向洞外、涧流从其中淌进来的通道,只是不知从前为什么流水奔涌,如今又为什么成了干涸的洞,真是不可理解:从层层叠累的石头下往北顺涧底进去,那狭窄的通道很低矮,与外面所经过的两个关相似。稍微从它西面一点攀上一条石头间的夹缝,先转往北而后转往东,若像翻过马鞍似的地形越过尖而高的山头一样。两壁的石质石色、光洁如玉,像是水要往下滴一样,那垂悬的石柱、倒挂的石莲花,花纹好像是雕刻的,形态像是要飞舞起来。往东走下一个石阶,又到了涧底,便已经转入隘关以内了。从这里进去是一个小石巷,宽有两丈,高有一丈五,上面覆盖的石头平得如同布篷,涧底平而宽广若像大路。往北急行半里,下面有一块石块横伸出来,如同一张床,棱边匀称整齐;它顶上石莲花下垂,纵横的石条网织成石帐,结成宝盖,四周垂悬着帐幕,与床一样大小,帐幕中间圆而贯通,向上回旋,上面弯隆形成顶;它后面的西边,一根根圆形的像是用玉石做成的石柱直立着,有的大有的小,形态各不相同,而颜色都晶莹洁白,花纹都像是雕刻的:这是小石巷中的第一奇景。又直往北半里,洞分为上下两层,涧底朝东北延伸而去,到洞上层从西北攀登。这时我们带的火把已经用掉了十分之七,恐怕回去的路途分辨不清,于是从前面所走的道路折了几次,穿过两道隘关,抵达透光处时,火把恰好燃尽了。穿过孔穴走出洞,仿佛投胎转世一般。洞外守着观看的人,此时又增加了几十个,见到我俩都将手举到额头行了礼,大称奇异,把我俩视为有大法术的得道之人。并且说:“我们守候很久,以为你们必落怪物的口中,所以我等想进去看看却不敢,想离开又不能。现在你俩安然无恙,若不是神灵畏惧而顺服你们,怎能够有如此结果!”我分别道谢了各位,对他们说:“我遵从我的规则行事,我探游我所喜爱的风景名胜,烦劳各位久久站立守候,这叫我用什么来表达对大家的敬意呢!”然而那洞只是入口处多一些狭窄的地方,洞中却洁净干燥,这是我所见过的洞都不能比的,不知当地人为什么那样害怕进去J于是到前村取了行李,从将军岭出来,顺山涧往北行十多里,抵达大路上。那里向东到把七铺还有七里,向西到还麻只有三里,我开初想从把七铺搭乘船只往西行,到现在去把七铺反而是溯流上行,已经不是我所希望的,又恐怕把七铺一时间没船只,而天色已经晴开,于是从陆路向西朝还麻走。当时太阳已落山,尚未吃饭,于是在集市中弄了些酒。又往西走十里,投宿在黄石铺,离开茶陵州城向西已经四十里了。这天晚上碧空如洗,月白霜寒,也是旅行途中的一处不同寻常的住宿地,但因为走得太疲倦,倒下后就睡着了。
黄石铺的南面,就是大岭北面耸起的山峰,怪石嶙峋,直插云空,西南面的一座山峰尤其突出,名叫五凤楼峰,距此峰不足十里,就是通往安仁县城钓路。我因头天晚上早早睡下,未能打听到这些,第二天踏上路途,知道时已经来不及了。黄石铺西北面三十里为高暑山,另外又有座小暑山,它们都在枚县东境,我怀疑就是司空山。两山的西面,高峻的山峰渐渐低伏下去。茶陵江折往北,经高暑山南麓流向西去,牧水在高暑山的北面。所以此山分隔了茶陵江、牧水两条江流。十八日早餐后,从黄石铺往西行,霜花铺满大地,旭日升起在明净的天空。十里为塘铺,又走十里为珠矶铺,这里便是枚县界了。又往西北走十里,到斑竹铺。又往西北走十里,到长春铺。又走十里,往北渡过大江,就是枚县的南关了。县城濒临江的北岸,东、西两个城门与南城门并列在江侧。茶陵江先折往北而后绕向西,枚水从安福县封侯山往西流而后转向南,都夹着高暑山而向下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