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矗崖立溪上,半自山平剖而下,其南突兀之峰犹多,与之对峙为门,而石蛩之岭正中悬其间,而寺倚其东麓。仰望之,只见峰
立石轰然,不知其中空也。是晚宿寺中,以足痛不及登蛩。
译文
十八日辞别了夏调御等各位。走十五里,中午到达麻姑坛。又往西二里,走到山坞尽。顺南山往上走,又行二里转
五老峰西南面,这里是五老坳。从坳中顺北山往上爬,又走二里为蔑竹岭,越过岭二里为丹霞
,又往西上一里为王仙岭,越过岭又往西走一里为张村,这一段都是前些日
走过的路。从张村又往西沿半山腰平平地走,四里,翻过朱君岭,又沿着半山腰走。
竹密树,长满山间,将山谷装
得如一幅彩画,红的叶,红的
,
缀掩映在
绿丛中,这山叫鞋山。走五里,到石坪。山峦环绕着一个山谷,沿
峡
去,谷中地形圆而齐整,千万座山岭之上,得到如此一块地方,也可作隐居的
所了,可惜这如云中帐幕的地方被来往的
路踏破了。谷中住着几十
人家,以造纸为业。从石坪起又攀山岭,那岭险峻而且长,共走五里才到达岭
,它是芙蓉峰往东穿越过来的山脊。山脊有两层,都窄得如一堵墙,东西相连。山脊南面为南城县属地,脊下有座龙潭古寺,因为在
谷中,
路小,未能下去。山脊北面为临川县属地。越过山脊向西就是芙蓉山,它自南向北
地绵亘在众山上面。芙蓉山的东面就是临川县和南城县的
界
,西面则是宜黄县的属地。顺芙蓉山的东北面又往上走一里左右,山中裂开一条浅而窄的坑谷,朝向东北面,这就是芙蓉庵的所在
,庵中原来供奉三个仙人,如今僧人将西庵修葺为佛寺,于是住宿在寺内。十九日从庵左侧往上攀
二十一日 晨餐后,亟登蛩。是峰东西横跨,若飞梁天半,较贵溪之仙桥,与大俱倍之,而从此西眺,只得其端。从寺北转
峡中,是为万人缘。谭襄
初得此寺,
废为墓,
奇梦而止。今谭墓在玉泉山东北,宅基诸坊一时俱倒,后嗣亦不振。寺始为僧赎而兴复焉。僧以其地胜,故以为万人
冢,甃石甚壮。地在寺北,左则崖,右则寺也。由万人缘南向而登,仰见〔竹影浮飏,〕一峰中〔穿〕
迥。〔透石
,〕南瞰
峰兀突,〔溪声山
,另作光响,非复人世。〕于是
桥南,还眺飞梁之上,石痕横叠,有缀庐嵌室,无路可登。徘徊久之,〔一山鹤冲飞而去,响传疏竹间,〕令人不能去。盖是桥之南,其内石原裂两层,自下而上,不离不合,隙俱尺许。由隙攀跻而上,可达其上层,而隙夹
仄,转
不能伸曲,手足无可攀蹑,且以足痛未痊,怅怅还寺。问
寺僧,僧云:“从桥内裂隙而登蹑甚难。必去衣脱履,止可及其上层,而从上垂绠,始可引
中层。”僧言如此,余实不能从也,乃于石蛩饭而行。五里,由小路抵玉泉山下,遂历级直登。其山甚峻,屏立溪之西北,上半俱穹崖削
,僧守原叠级凿崖,架庐峰侧一悬峰上。三面凭空,后复离大山石崖者丈许,下隔
崖峡。时庐新构,三面俱半
,而寂不见人。余方赏其虚圆无碍,凭半
而看后崖。久之,一人运土至,询之,曰:“僧以后
未全,将甃而
之也。”问僧何在,曰:“业从山下跻级登矣!”因坐候其至,为之画即划、策划之意曰:“汝虑北风
神像,何不以木为龛坐,护置室中,而空其后
,正可透引山
。造
之悬设此峰,与尔之绾架此屋,皆此意也。必甃而
之,失此初心矣。”僧颔之,引余观所谓玉泉者。有停泓一
,在庐侧石灶之畔,云三仙卓锡而
者,而不知仙之不杖锡也。下玉泉,三里,
襄
墓前。又随溪一里,由小路从山北行,盖绕
玉泉山之东北也。最北又有
山,突兀独甚,在路左。过白沙岭,望西峰尖亘特甚,折而东之,是为北华山。山
佛宇被灾,有僧募饭至,索而
之。下山二里,
南门,北登凤凰山。其山兀立城之东北,城即因之,北而峭削,不烦雉堞也。下山,
北
关,抵逆旅已昏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