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东北就是新岭了。〕沿着五尖山西麓,又走五里越过唐家桥,则是新城县的北界了。白石崖山横障在唐家桥的南面。于是顺水流向西南行,走五里为华龙桥,有一条水从西面山坞中流来交汇。跨过桥,向南翻越一座小岭,再走两里到沙宕村,村前面有一条石桥横架在涧流上,叫赵安桥,它是到新城县的通道。从桥北面往西溯一条涧流,沿三九山北麓进到后叶坞。“三九”的得名,是因为东面从赵安桥南到朱村,北面从赵安桥西南到白粉墙,南面从白粉墙东南到朱村,三面都是九里路。从后叶坞到白粉墙的九里之间,是三九山从北面延伸过来的山脊。那条山脊也很平坦,东边的水由后叶坞流出赵安桥,西边的水从李王桥流到朱村与另一条水汇合,之所以用“三九”来称呼这座山,也是因为水流环绕它四周的缘故。白粉墙西面两里,为罗村桥,有条水流从北面流来,有条路也是岔向北去,那是去新城县的路。顺水往南走一里左右,为钵盂桥,有一条水从西面的龙门完流来交汇。龙门完有座四仙传道岭,位于钵盂桥西面四里,属于于潜县境。由桥北面就转向东走,一里多以后又折向南。这里东边为三九山,西边为洞山,中间形成一片圆形山坞,东西两面都是嶙峋的石峰,岩石黑得像涂了漆,丹枫黄杏与翠竹青松错落装点在其间,犹如锦绣一般,水流穿过石壁飞流直下,把石头冲刷得像雪一样白,现在虽然久旱无水流,但黑色的崖壁,白色的峡谷,处处如悬挂着洁白的绢帛,我心中感到很是惊异。走两里,跨过李王桥,便到了洞山的东麓。急忙将行李放在吴家的祖先祠堂中。叫憧子去找做饭的地方和旅店,没有找到。后有两个姓吴的人来到,一个给我们做饭,一个送我们蜡烛用以游览岩洞,我用鱼公题写字画的扇子酬谢了他们。洞山从龙门完南面曲折地往东延伸过来,山中的石头棱角锋锐,痕印重叠。它东南边半山腰有两个洞,正好瞰临李王桥下一带。于是我同静闻向西登山。
沿着一条小水涧向上爬,石头都像蹲在山峡穿出沟壑一样,清澈的流水冲刷在上面,发出涂涂的声响。水涧两旁石片从田畦中冒出来,斜着的成了田埂,凸起的形成平台,翠竹绿树穿破石头向上生长,枝叶伸展在石头上边而见不到树根,树干覆盖了石头顶端而见不到空隙。再往上走,忽然见到一块大石头立在水涧当中,方方正正,周围无支撑,上面纤细的石纹如旋风吹皱的水波,最灵巧怪异。再继续向上,修长的竹丛中有座新建的唯阳庙,雪峰的遗体就存放在这里。〔它又称灵隐庵。〕庵后高大的石壁插天而起,好似重叠的屏风堆青耸翠,屏风的南面就是明洞。此洞如同一个轩阁敞开着,外面五根石柱交错排列,正如四明山的分窗,只是四明山的石头颜色差,不像这里成列的石柱的末端倒卷起来。中间有一根石柱,上没有抵到洞檐,而洞檐也垂吊下一块石头,还没有接到石柱,上下相对,间隔不到一尺。石柱旁边有一棵树高大笔直,到洞檐则低曲而向外伸,青翠的树色自下而上映染石壁,黑色的石崖被映衬得更加显著。再往南就是幽洞。两个洞并列敞开着,中间隔着石壁,石壁呈淡红色,若桃花一般。洞口高悬,里面如同倾覆的桥门,一有呼喊声传到就不停地回响,这是因为洞内空阔无底的缘故。进洞后不超过二十丈,忽然一边折往北,一边折向南。北边的是干洞,拾级而上,恰如踏着门槛登上楼阁。进去三十丈以后,又折朝南面,那里建有一座小阁楼,让人感到特别幽静。南边的是水洞,一拐进去便是一块块的仙田、一层层的田埂,水流浸满田畦中,不外溢也不干涸。人从田埂上曲折地绕进去,大约二十丈后,忽然听到水声潺潺。穿过一个小石门进去,看见一条小溪从南面流来,到此处捣入深沟向下坠流,屈曲而见不到底,只能听到水声。顺小溪往南,又越过一个峡谷。仍旧穿过一个小石门往里走,因为必须从水中经过,所以便挽起衣裤脱掉袜子,逆流涉水。又走三十丈,溪流中石头丛生,它们都似莲花一样倒垂着,下端如象鼻一般卷曲,平缓的流沙,狭窄的山门,忽而局促,忽而敞开。这水洞正如荆溪的白鹤洞,但白鹤洞隐藏在山麓,容易获得水,此洞生在高高的山顶而同样有水,这是尤为奇特的。再进去,石洞已到尽头,那里汇积了一潭水,水不很深,又不知道这水从何处汇来,向下坠落到哪里去。等出洞来,觉得半日之间,恍若隔世。
下山后,在吴家祠堂吃了饭。然后便溯南面来的溪水,走两里到了太平桥。桥西居住的是姓高的人家,桥东是姓吴的人家,他们也是李王桥吴姓家族的分支,同样建有宽阔明亮的祖先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