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下二里,至岭角。北行山坞中,里许,方广寺,为五老新刹。僧知觉甚稔熟悉三叠之胜,言
路极艰,促余速行。北行一里,路穷,渡涧。随涧东西行,鸣
下注
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
转佳。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
石行,圆者
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绿
潭。一泓
碧,怒
倾泻之上,
者
雪,停者毓黛毓同“育”,生
之意,整句意为驻留下来的
积蓄起来,则变成
青
。又里许,为大绿
潭。
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
耸,回互
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
,
森
侧。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
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从北东转。二里,
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其坞中一
,有
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顷之,北风自湖
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绿
潭。详观之,上有
翕然敛缩的样
下坠。僧引
其中,曰:“此亦竹林寺三门之一。”然
本石罅夹起,内横通如“十”字,南北通明,西
似无底止。
,溯溪而行,抵方广,已昏黑。
二十一日 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
。南瞰鄱湖,
天浩
。东瞻湖
,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指
见之山都比汉
峰低,因而无法与之抗衡。惟北面之桃
峰,铮铮比肩,然昂霄
汉,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
、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
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
尖后,
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
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
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
,风
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
,一冈连属;
则山从绝
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来僧其一也。
二十二日 寺,南渡溪,抵犁
尖之
。东转下山,十里,至楞伽院侧。遥望山左胁,一瀑从空飞坠,环映青紫,夭矫屈曲滉漾
势大而飞溅,亦一雄观。五里,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始就平。以急于三峡涧,未之
。里许,至三峡涧。涧石夹立成峡,怒
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轰振山谷。桥悬两岩石上,俯瞰
峡中,
珠戛玉形如珠溅,声如击玉。过桥,从岐路东向,越岭趋白鹿
。路皆
五老峰之
,山田
下,
错民居。横历坡陀不平的山坡,仰望排嶂者三里,直
峰下,为白鹤观。又东北行三里,抵白鹿
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读书,并随
养一白鹿,因此得名,亦五老峰前一山坞也。环山带溪,乔松错落。
,由大
行,为开先
。盖庐山形势,犁
尖居中而少逊,栖贤寺实中
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
;右峙者,则鹤鸣峰也,开先寺当其前。于是西向循山,横过白鹿、栖贤之大
,十五里,经万松寺,陟一岭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则开先寺也。从殿后登楼眺瀑,一缕垂垂,尚在五里外,半为山树所翳yì遮掩,倾泻之势,不及楞伽
中所见。惟双剑崭崭众峰间,有芙蓉
天之态;香炉一峰,直山
圆阜耳。从楼侧西下壑,涧
铿然泻
峡石,即瀑布下
也。瀑布至此,反隐不复见,而峡
汇为龙潭,澄映心目。坐石久之,四山暝
,返宿于殿西之鹤峰堂。
二十三日 由寺后侧径登山。越涧盘岭,宛转山半。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尾泉也。五里,攀一尖峰,绝
为文殊台。孤峰
起,四望无倚,
有文殊塔。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下台,循山冈西北溯溪,即瀑布上
也。一径忽
,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越涧再上,得黄石岩。岩石飞突,平覆如砥。岩侧茅阁方丈,幽雅
尘。阁外修竹数竿,拂群峰而上,与山
霜叶,映
峰际。鄱湖一
,正当窗牖。纵步溪石间,观断崖夹
之胜。仍饭开先,遂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