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晋武库火,张华以爲积油万石必然,今库若灰,非吏罪也。” 既而检之,果有积灰,时称其博物弘恕。
二年,出爲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前刺史徐元瑜罢归, 遇始兴人士反,逐内史崔睦舒,因掠元瑜财産。元瑜走归广州, 借兵于蔼,托欲讨贼,而实谋袭蔼 。蔼觉诛之。寻卒于官。 蔼姊适征士同郡刘虬,亦明识有礼训。蔼爲州,迎姊居官 舍,三分禄秩以供焉,西土称之。子法才。
法才字元备,幼与弟法藏俱有美名。沈约见之曰:“法才 实才子。”爲建康令,不受奉秩,比去将至百金,县曹啓输台 库。武帝嘉其清节,曰“居职若斯,可以爲百城表矣”迁太 舟卿,寻除南康内史。耻以让奉受名,辞不拜。历位少府卿, 江夏太守,因被代,表求便道还乡。至家,割宅爲寺,栖心物 表。寻卒。法藏位征西录事参军,早亡。
子子云,美容貌,善举止。位江陵令,元帝承制,除光禄 卿。魏克江陵,衆奔散,呼子云。子云曰:“终爲虏矣,不如 守以死节。”遂仆地,卒于马蹄之下。
论曰:张弘策惇厚慎密,首预帝图,其位遇之隆,岂徒外 戚云尔。至如太清板荡,亲属离贰,缵不能协和蕃岳,克济温、 陶之功;而苟怀私怨,以成衅隙之首。风格若此,而爲梁之乱 阶,惜乎!庾域、郑绍叔、吕僧珍等,或忠诚亮荩,或恪勤匪 懈,缔构王业,皆有力焉。僧珍之肃恭禁省,绍叔之勤诚靡贰, 盖有人臣之节矣。蔼虽异帷幄之勋,亦赞云雷之业,其当官任 事,宠秩不亦宜乎。
部分译文
张缅字元长,几岁的时候,外祖父中山刘仲德就认为他很不一般,说:“这孩子不是平凡人,不只是张家的宝贝,还会名扬海内。”齐朝永元末年梁武帝起兵,其父张弘策跟随武帝进兵建康,把张缅留在襄阳,当时才十岁,每听到军队有胜负消息,忧喜都流露在脸上。弘策遇害时,张缅服丧超越礼节,武帝便派人来告诫他。丧服期满后,袭封洮阳县侯。初次作官任秘书郎,出京为淮南太守。当时只有十八岁,武帝怕他年轻,不熟悉官吏的事务,派主书把他办的案卷封好取回京城查看,见他处理得都很恰当,很是称赞。又升迁他为云麾外兵参军。
张缅从小勤于学习,读书能自我督促,手不释卷。有人提问,随问随答,全无错失。殿中缺郎官,武帝对徐勉说:“这个部门以前都用文学之官,而且是朝班的领头人,应当仔细挑选。”徐勉推举张缅充任人选。不久,任武陵太守,回京后又拜太子洗马、中舍人。张缅母亲刘氏因张缅父亲去世家境贫穷而葬礼不周全,于是终身不居正室,不跟随儿子一起进官府。张缅在郡里所得的俸禄不敢享用,以至于老婆孩子没有什么可换的衣服,等回到京都,一起上交给母亲来赈济亲属。虽然是多年的积蓄,一下子就完了,张缅自己家里常常空寂冷落好像贫寒之士。
逐渐升迁为豫章内史,张缅为政推行恩惠,不用诈谋,官吏百姓受他的德政感化,也都不敢有欺诈行为。老者们都说:“几十年来没有过啊。”
后来作御史中丞,因为抓捕犯人和外国使节发生争斗,降职为黄门郎,兼任以前的职务,不久又官复原职。张缅在御史任上,推行法纪无所顾忌,号称刚直。武帝派人给他画像挂在御史衙门,来勉励为官的人,升迁为侍中,未正式任命时去世。诏命即时举哀。昭明太子也亲临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