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观州之阜城来属。龙朔二年,改为魏州都督府。咸亨 三年,复旧。先天二年,割下博、武强、鹿城三县属深州。开元二年,复以下博、 武强还冀州。天宝元年,改为信都。乾元元年,复为冀州。旧领县六:信都、南宫、 堂阳、枣强、武邑、衡水。户一万六千二十三,口七万二千七百三十三。天宝领县 九,户一十万三千八百八十五,口八十三万五百二十。在京师东北一千九百七十八 里,至东都一千一百里。
信都 汉信都国城,今州所治也。后汉改为乐成国,又改安平国。魏、晋后为 冀州所治
南宫 汉县,属信都国,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属宗州。贞观元年,属冀州
堂阳 汉县,属钜鹿郡。隋旧属冀州
枣强 汉县,属清河郡。隋旧也
武邑 汉县,属信都国。隋旧。武德四年,分置昌亭县。贞观初省
衡水 古无此名,隋开皇十七年,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信都北界、武邑西界、下 博南界、置衡水县,特筑此城
阜城 汉县,属渤海郡。隋属冀州。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今城隋筑
蓚 汉县,属渤海郡。隋旧隶观州。州废,属德州。故城在今县南十里。贞观 元年,分置观津县,寻省。永泰后,属冀州。
深州 武德四年,平窦建德,于河间郡之饶阳县置深州,领安平、饶阳、芜蒌 三县。初治安平,其年,移治饶阳。贞观元年,割故廉州之鹿城,冀州之武强、下 博来属。省芜蒌县。十七年,废深州,以饶阳属瀛州,安平属定州,鹿城、下博、 武强属冀州。先天二年,复割饶阳、安平、鹿城置深州,仍分置陆泽县。天宝元年, 改深州为饶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深州。旧领县五,户二万一百五十六,口八万七 千。天宝,县四,户万八千八百二十五,口三十四万六千四百七十二。在京师东北 二千一十三里,至东都一千二百五十里。
陆泽、先天二年,分饶阳、鹿城界置陆泽县于古鄡城。鄡,汉县,属钜鹿郡
饶阳 汉县,属涿郡。武德四年,分置芜蒌县,贞观元年省。十七年,割属瀛 州。先天二年,迁深州。武德初,为深州所治
束鹿 汉安定侯国,今县西七里故城是也。周、齐为安定县,隋改为鹿城。唐 至德元年,改为束鹿
下博 汉县,属信都国。隋旧。武德四年,属冀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十 七年,属冀州。先天二年,还深州
安平 汉县,属涿郡。武德初,置深州,以县属。十七年,州废,属定州。先 天二年,来属
武强 汉武隧县,属河间国。晋改为武强。武德四年,属冀州。贞观元年,属 深州
博野 汉蠡吾县,属涿郡。后汉分置博陵县,后魏改为博野。武德五年,置蠡 州,领博野、清苑,割定州之义丰三县。八年,州废,三县各还本属。九年,复立 蠡州,领博野、清苑二县。贞观元年,废蠡州,博野、清苑属瀛州。永泰中,属深 州
乐寿 汉乐成县,属河间国。城在今县东南十六里。后魏移县东北,近古乐寿 亭,因改为乐寿。隋属河间郡。永泰中,割属深州。
沧州上 汉渤海郡,隋因之。武德元年,改为沧州,领清池、饶安、无棣三县, 治清池。其年,移治饶安。四年,平窦建德,分饶安置鬲津县。五年,以清池属东 盐州。六年,以观州胡苏县来属,州仍徙治之。其年,又省棣州,以滴河、厌次、 阳信、乐陵四县来属。贞观元年,以瀛州之景城,废景州之长芦、南皮、鲁城三县, 废东盐州之盐山、清池二县,并来属。又以滴河、厌次二县属德州,以胡苏属观州, 仍移治于清池。又省鬲津入乐陵,省无棣入阳信。八年,复置无棣县。十七年,以 废观州之弓高、东光、胡苏来属。割阳信属棣州。天宝元年,改为景城郡。乾元元 年,复为沧州。旧领县十,户二万五十二,口九万五千七百九十六。天宝领县十一, 户十二万四千二十四,口八十二万五千七百五。在京师东北二千二百一十八里,去 东都一千三百八十二里。
清池 汉浮阳县,渤海郡所治。隋改为清池县,治郭下。武德四年,属景州。 五年,改属东盐州。贞观元年,改属沧州
盐山 汉高城,古县在南。隋改为盐山。武德四年,置东盐州,领县一。五年, 又割景州之清池来属,仍置浮水县。贞观元年,省东盐州及浮水县,以清池属沧州
南皮 汉县,属渤海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属景州。贞观元年,改属沧州。
长芦 汉参户县,属渤海郡。后周改为长芦。武德四年,割沧州之清池、南皮 二县,瀛州之鲁城、平舒、长芦三县,于此置景州。其年,陷刘黑闼。五年,贼平, 置景州总管府,管沧、瀛、东盐、景四州。又分清池县属东盐州。贞观元年,废景 州,以平舒属瀛州,南皮、鲁城、长芦三县属沧州。旧治永济河西,开元十六年, 移于今治。
乐陵 汉旧县,属平原郡。隋不改。武德四年,属棣州。六年,省棣州,以县 属沧州。
饶安 汉千童县,属渤海郡。后汉改为饶安,隋因之。武德元年,移治故千童 城,仍移州治于此。六年,州移治胡苏。贞观十二年,移县治故浮水城。
无棣 汉阳信县,属渤海郡。改为无棣。贞观元年,并入阳信。八年,复置。 大和二年,属棣州,又复还沧州。
临津 汉东光县地。隋于故胡苏亭置胡苏县。武德四年,属观州。贞观十七年, 属沧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津。
乾符 隋鲁城县。武德四年,属景州。贞观元年,改属沧州。乾符年,改为乾 符。
景州 汉鬲县地,属平原郡。隋置弓高县,属渤海郡。武德四年,于县置观州, 领弓高、蓚、阜城、东光、安陵、胡苏、观津七县。六年,以胡苏属沧州。贞观元 年,省观津县,复以胡苏来属。十七年,废观州,以东光、胡苏属沧州,蓚县、安 陵属德州,阜城属冀州。贞观二年,又于弓高县置景州,又以弓高、东光、胡苏来 属。长庆元年,废景州,四县亦还本属。二年,复于弓高置景州。大和四年废,县 属沧州。景福元年,复于弓高置景州,管东光、安陵三县。天祐五年,移州治于东 光县。领县六,户一万一千三,口五万七千五百三十二。在京师东北二千九百里, 至东都一千三百里。
弓高 汉鬲县,属平原郡。隋置弓高县,后于县治置观州、景州。兴替不常, 事在《州说》中
东光 汉县,属渤海郡。历代不改
安陵 隋宣府镇。武德四年,置安陵县,属观州。贞观十七年,废观州,改属 德州。永徽二年,移治白社桥。景福元年,改属景州。
德州 汉平原郡。隋置德州,又为平原郡。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后,置德州, 领安德、般、平原、长河、将陵、平昌六县。其年,置总管府,管博、德、棣、观 四州。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割沧州之滴河、厌次来属。十七年,废般县,以滴河、 厌次二县属棣州。又以废观州之蓚县、安陵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平原郡。乾元元 年,复为德州。旧领县八,户一万一百三十五,口五万二千一百四十一。天宝领县 七,户八万三千三百一十一,口六十五万九千八百五十五。至京师一千九百八十二 里,去东都一千一百三十八里。
安德 汉县,属平原郡。今州治,至隋不改
平原 汉旧平源郡所治,故城在今县西南二十五里。今县治城,北齐所筑
长河 汉广川县,属信都国,后废。隋于旧广川县东八十里置新县,今治是也。 寻改为长河县,为水所坏。元和四年十月,移就白桥,于水济河西岸置县,东去故 城十三里。十年,又置河东小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