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周曲也。《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也。 汉世谓之三调。《公莫舞》,晋、宋谓之巾舞。其说云:“汉祖与项籍会于鸿门, 项庄剑舞,将杀
祖。项伯亦舞,以袖隔之,且云公莫害沛公也。汉人德之,故舞 用巾,以象项伯衣袖之遗式也。《
渝》,汉
帝所作也。帝自蜀汉伐楚,以版盾 蛮为前锋,其人勇而善斗,好为歌舞,
帝观之曰:“武王伐纣歌也。”使工习之, 号曰《
渝》。渝,
也。亦云
有渝
,故名之。魏、晋改其名,梁复号《
渝》, 隋文废之。《明君》,汉元帝时,匈
单于
朝,诏王嫱
之,即昭君也。及将去,
辞。光彩
人,耸动左右,天
悔焉。汉人怜其远嫁,为作此歌。晋石崇
绿珠 善舞,以此曲教之,而自制新歌曰:“我本汉家
,将适单于
,昔为匣中玉,今 为粪土英。”晋文王讳昭,故晋人谓之《明君》。此中朝旧曲,今为吴声,盖吴人 传受讹变使然。《凤将
》,汉世旧歌曲也。《明之君》,本汉世《鞞舞曲》也。 梁武时,改其辞以歌君德。《铎舞》,汉曲也。《白鸠》,吴朝《拂舞曲》也。杨 泓《拂舞序》曰:“自到江南,见《白符舞》,或言《白凫鸠》,云有此来数十年。 察其辞旨,乃是吴人患孙皓
政,思属晋也。”隋
弘请以鞞、铎、巾、拂等舞陈 之殿
。帝从之,而去其所持巾拂等。《白纻》,沈约云:本吴地所
,疑是吴舞 也。梁帝又令约改其辞。其《四时白纻》之歌,约集所载是也。今中原有《白纻曲》, 辞旨与此全殊。《
夜》,晋曲也。晋有女
夜造此声,声过哀苦,晋日常有鬼歌 之。《前溪》,晋车骑将军沈珫所制。《阿
》及《
闻》,晋穆帝升平初。歌毕, 辄呼“阿
汝闻否”,后人演其声以为此曲。《团扇》,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
好甚笃。嫂捶挞婢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捉白团扇,故云:“团扇复团扇,持 许自遮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懊憹》,晋隆安初民间讹谣之曲。歌云: “
草可揽结,女兒可揽撷。”齐太祖常谓之《中朝歌》。《长史变》,晋司徒左 长史王廞临败所制。《督护》,晋、宋间曲也。彭城内史徐达之为鲁轨所杀。徐, 宋
祖长婿也。使府内直督护丁旿殡敛之。其妻呼旿至阁下,自问敛达之事,每问 辄叹息曰:“丁督护!”其声哀切,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今歌是宋孝武帝所制, 云:“督护上征去,侬亦恶闻许。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读曲》,宋人为 彭城王义康所制也,有死罪之辞。《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也。元嘉十七年, 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为帝所怪,征还宅,大惧。
妾夜闻乌啼声,扣斋阁云:“明日应有赦。”其年更为南兗州刺史,作此歌。故 其和云:“笼窗窗不开,乌夜啼,夜夜望郎来。”今所传歌似非义庆本旨。辞曰: “歌舞诸少年,娉婷无
迹。菖蒲
可怜,闻名不相识。”《石城》,宋臧质所作 也。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郡,于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暢,因作此曲。歌 云:“生长石城下,开门对城楼。城中
年少,
见依投。”《莫愁乐》,
于 《石城乐》。石城有女
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愁”声,故歌 云:“莫愁在何
?莫愁石城西。艇
打两桨,
送莫愁来。”《襄
乐》,宋随 王诞之所作也。诞始为襄
郡,元嘉二十六年,仍为雍州,夜闻诸女歌谣,因作之。 故歌和云“襄
来夜乐。”其歌曰:“朝发襄
来,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兒,
艳惊郎目。”裴
野《宋略》称:“晋安侯刘
彦为雍州刺史,有惠化,百姓歌之, 号《襄
乐》。”其辞旨非也。《栖乌夜飞》,沈攸之元徽五年所作也。攸之未败 之前,思归京师,故歌和云:“日落西山还去来!”《估客乐》,齐武帝之制也。 布衣时常游樊、邓,追忆往事而作。歌曰:“昔经樊、邓役,阻
梅
渚。
忆追 往事,意满情不叙。”使太乐令刘瑶教习,百日无成。或启释宝月善音律,帝使宝 月奏之,便就。敕歌者常重为
忆之声。梁改其名为《商旅行》。《杨伴》,本童 谣歌也。齐隆昌时,女巫之
曰杨旻,旻随母
内,及长,为后所
。童谣云: “杨婆兒,共戏来。”而歌语讹,遂成杨伴兒。歌云:“
时歌》、《前溪》、 《阿》及《
闻》、《团扇》、《懊憹》、《长史》、《督护》、《读曲》、 《乌夜啼》、《石城》、《莫愁》、《襄
》、《栖乌夜飞》、《估客》、《杨伴》、 《雅歌》、《骁壶》、《常林
》、《三洲》、《采桑》、《
江
月夜》、《玉 树后
》、《堂堂》、《泛龙舟》等三十二曲,《明之君》、《雅歌》各二首, 《四时歌》四首,合三十七首。又七曲有声无辞:《上林》、《凤
》、《平调》、 《清调》、《瑟调》、《平折》、《命啸》,通前为四十四曲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