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崇政殿,特赐邢昺袭衣、金带加器币,仍迁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学士如故。知审官院陈恕丧母后,以邢昺权知审官院。
景德二年(1005),邢昺对皇帝说:“我已故的哥哥邢素曾举进士,愿沾赠典。”皇帝因而赐其为大理评事。这年夏天,皇帝亲临国子监查阅藏书,问邢昺经版有多少,邢昺说:“国初不到四千卷,现在已有十多万卷,且经、传、正义样样俱全。臣早年从师学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此因力量不够所致,现在诸经传板本齐全,士庶之人皆有所藏,此乃儒者赶上了幸运之世。”皇帝高兴地说“:国家虽然崇尚儒术,然而,如果不是四方太平也不能至此。”皇帝又访以学馆旧事,有未振举者,邢昺不能有所建树说明。起初,印书后所裁剪下来的边角之纸,一般都拿去卖钱,以供监中杂用,而邢昺请归之三司,以裨国用。从此,监学公费不给,一些讲学之官也厌其清高。皇上刚刚开始兴崇道术,故又令邢昺与杜镐、张雍、孙。。选举一些精通经术、德行端良者去充实学员。景德三年,邢昺加官刑部侍郎。
邢昺多任一些与皇帝较亲近的职,因而时常接受皇帝咨询。有一次,邢昺与皇上从容交谈,当谈到宫邸旧僚时,皇上叹息旧僚们一个个先后亡故,只有邢昺还活着。第二天,皇上特赐邢昺白金千两,且诏其妻至宫廷,赐以披肩和围巾。景德四年,邢昺以羸老步履艰难为由,自请回一趟曹州故乡,希望皇上准假一年,以便归视田里,到第二年郊祀开始时即回朝。皇上让座给邢昺,并安慰说:“你可权知曹州,如此,则工作、回乡合而为一,何须请假呢?”邢昺又说杨砺、夏侯峤与自己同为府僚,他们二人去世后,皆赠有尚书荣衔。皇上同情邢昺,第二天便对宰相说“:此足可见其志矣。”即破例拜邢昺为工部尚书,知曹州职如故。
入辞之日,皇上赐袭衣、金带于邢昺,特开龙图阁,召近臣宴于崇和殿,皇上做五言诗和七言诗两首赐邢昺,参加宴会的人皆赋诗献词。邢昺看到墙壁后所挂《尚书图》、《礼记图》,手指《中庸篇》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且陈其大义。皇上嘉纳之。将要上路回乡时,皇上又令近臣前来相送,欢送会设于宜春苑。大中祥符初(1008),皇上率僧侣百官东封泰山,邢昺上表请东封车驾路经曹州,还指使官吏王范组织乡里父老到朝廷请愿。皇上有感于这一片诚心,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很快,邢昺被召回朝中,东封车驾出发时,皇上命邢昺判留司御史台。东封仪式完毕后,邢昺进位礼部尚书。
皇上勤于政事,关心农事。如遇风不调、雨不顺的时节,便忧形于色。因邢昺熟悉农事,所以皇上经常向他讨教。起初,田农们察觉气候与年成好坏有密切关系,日积月累便有了丰富的经验,邢昺吸收这些经验后,提供给皇上做参考。邢昺说“:老百姓受灾最严重的有四种情况:一是瘟疫,二是旱灾,三是水灾,四是畜灾。每年必有其中一灾困扰百姓,只灾情轻重略有不同,而这四灾之中,尤以旱灾危害最甚,因为如果田地干涸,庄稼便毫无收成,《左传》中所说的‘天灾流行,国家代有。’就是这个道理。”
大中祥符三年,邢昺患病告于上,皇帝诏太医为之诊视。六月,皇帝还亲临探望邢昺,并赐名药一盒、白金器千两、丝绸千匹。过去,如果不是宗戚将相,皇帝是不会行探病临丧之礼的,此特加于邢昺与郭贽,是因为皇帝对他们素来器重。邢昺患病后,皇帝命中书召邢昺之子,即太常博士知东明县的邢仲宝和国子博士知信阳军的邢若思回来侍候父亲。邢昺得病一个月后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九岁,被赠左仆射荣衔,其三子也受到外进品秩的优抚。
雍熙年间(984~987),邢昺曾撰《礼选》二十卷献上,太宗翻阅其书时,看到《文王世子篇》一文,甚为高兴,因问卫绍钦说“:邢昺在给诸王讲学时,是否讲过这一篇?”卫绍钦回答说“:诸王时常询问一些经义问题,邢昺则每当讲到君臣父子之道时,必反复讲解。”太宗听后更感欣慰。真宗皇帝也曾因内阁多书,览而称好。并召邢昺同观,还亲自做《礼选赞》赐与邢昺。邢昺说:“我家中无《礼选》遗稿,希望能得一副本。”皇上答应了他的要求,然而缮录未完毕,邢昺就辞世了。真宗皇帝马上下诏抄写两本,一本赐其家,一本放入邢昺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