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交给张浚,下令张俊、刘光世。杨沂中等人还保长江。张浚上奏称“:张俊等人渡江,就没有淮南,而长江之险与敌人共有。况且岳飞一动,襄、汉如有敌情,又依靠什么呢?”诏书同意他的意见。沂中部队抵达濠州,光世丢下庐州向南移,淮西震动。张浚听说,急忙乘马赶到县石,下令部队说:“有一个人渡江必斩!”光世重又驻下军队,与沂中会合。刘猊进攻沂中,沂中大败敌军,刘猊、刘麟都拔营而逃。高宗手书嘉奖,召张浚回朝。慰劳他。
当时赵鼎等人建议皇上回到临安,张浚说“:天下之事,不倡则不起,三年之间,陛下一再临江,士气百倍。现在六飞一还,人心会解体。”高宗忄番然听从张浚的计策。赵鼎出任知绍兴府。张浚认为亲民之官,治道所急,条具郡守、监司、省郎、馆阁出入迭补之法;又因为灾异奏请恢复贤良方正科。
七年,因为张浚退敌有功,诏令授任特进。不久,加任金紫光禄大夫。问安使何藓回来报告徽宗皇帝、宁德皇后相继去世,皇上痛哭不止,哀不自胜。张浚说“:天子守孝,不与百姓相同,必定考虑怎样继承宗庙社稷,现在灵柩未返,天下涂炭,希望陛下挥泪而起,敛发而行,一怒以安定天下百姓。”皇上命令张浚草拟诏书告谕中外,言辞非常悲切。张浚又请求下令诸大将率领三军穿丧服致哀,中外百姓都很感动。张浚上疏说“:陛下想念两宫,忧虑百姓。我才能至愚,受到任用,常常感慨自勉,誓杀歼灭仇敌。十年之间,对父母赡养不周,至于妻子和孩子,都无法顾及,心下想要成全陛下养孝之心,拯救百姓于水火。苍天不悯,祸变突然而生,使陛下抱无穷之痛,其罪谁来担负。想当初陕、蜀之行,陛下下令我说‘:我有大仇在北方,洗刷这个耻辱,只有你可以嘱托。’而我最终未能成功,使敌人肆无忌惮,今日之祸,祸端实由我致,请求赐给我罢免。”皇上诏令张浚处理政事。张浚再次上疏请罪,皇上不同意,于是请求皇上从平江出发,到建康。
张浚总理中外政事,政事繁多,一身任之。每次与皇上见面,一定说到耻辱之大,反复再三,皇上未尝不变色流涕。当时皇帝正励精克己,戒令宫廷内侍,不要超越法度,事无大小,必定征询张浚,赐给诸将诏书,往往命令张浚草拟。
刘光世在淮西,军队没有纪律,张浚奏请罢免光世,把他的部队隶属于督府,命令参谋兵部尚书吕祉前往庐州节制。而枢密院认为督府握兵不避嫌,请求设置武将,于是任命王德为都统制,从军队中选择郦琼为副职。张浚奏称不适宜,郦琼与王德有旧怨,列状诉到御史台,于是命令张浚为宣抚使,杨沂中、刘钅奇为制置判官进行安抚。还未到,郦琼举兵反叛,捉住吕祉投降刘豫。吕祉不走,詈骂郦琼等人,被碎齿斩首而死。张浚引咎求去位,高宗问谁可代替他,并且问“:秦桧怎么样?”张浚说:“最近与他共事,才知道他昏暗。”高宗说“:那么用赵鼎。”秦桧从此怨恨张浚。张浚以观文殿大学士身份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在此之前,张浚派人拿着手书到伪地离间刘豫,到郦琼叛逃,又派间谍拿着蜡书送给郦琼,金人果然怀疑郦琼,不久夺了他的职。台谏官员不断诋毁,张浚落职,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住在永州。九年,因为赦令重新做官,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不久,授任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兼福建安抚大使。
金人遣使者来,以诏谕为名,张浚五次上疏争论。十年,金人背盟,又攻取河南。张浚上奏希望因机应变,就会大功可成,于是大修海船千余艘,为直指山东之计。十一年,授任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充任万寿观使,免去朝请。十二年,封为和国公。
十六年,西方出现彗星,张浚打算极力指责时事,恐怕母亲忧虑。母亲惊讶他少言寡语,问他缘故,张浚告诉母亲实际情况。母亲背诵其父亲对策上的话说“:我宁可说了而死于斧钺,不能忍着不说以辜负陛下。”张浚才下定决心。上疏称“:当今事势,好像在头目心腹之间长成了个大疽,不切除不能痊愈。希望陛下在心里谋划,谨慎观察虚伪,使自己有不可侵犯之势,才有国家安全的希望;不然,后来将会吃下苦果。”事情交付三省审论,秦桧大怒,命令台谏官员论责张浚,贬任他为以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住在连州。二十年,迁到永州。
张浚离开朝廷几乎二十年,天下士大夫不论贤者与不肖者,无不倾心敬佩他。武夫健将,说到张浚必定嗟嗟叹息,甚至儿童妇女,也知道有个张都督。金人害怕张浚,每次使者来,一定要问张浚在什么地方,唯恐他重新被起用。
当时,秦桧被宠固位,担心张浚发表公正意见损害自己,命令台臣只要有所弹劾,一定涉及到张浚,反称张浚是国贼,必欲杀掉他。秦桧任命张柄为知潭州,汪召锡出使湖南,让他们图谋害死张浚。张常先出使江西,审理张宗元案,株连到张浚,捕捉赵鼎的儿子赵汾交付大理寺,命令他自诬与张浚图谋不道,恰遇秦桧死了才得以幸免。
二十五年,朝廷任命张浚为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张浚当时因母丧将归葬。考虑到天下政事二十年来被秦桧所坏,边备松弛,又听说金亮篡立,必将兴兵攻宋,自以为大臣,义应与国家同甘共苦,不敢因为居丧嫌碍,上奏陈述。正好星象有变,朝廷征求直言,张浚认为金人数年间,势必兴兵来攻,而国家却溺于宴会,荡然无备,于是上疏极力陈述。而大臣沈该、万俟。。、汤思退等人见了,认为敌人不会用兵,耻笑张浚狂妄。台谏汤鹏举、凌哲指责张浚归蜀,恐怕摇动远方,诏令仍住在永州。守丧满期后夺去职务,以本官奉祭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