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给予。范镇上表辞谢,大略说:“希望陛下集中大家的意见作为耳目,以便消除蒙蔽之奸;任用老成持重的人为腹心近臣,以便养得和平和顺之福。”天下人听到范镇这番话后都称赞他。虽然王安石对范镇甚加诋毁,但人们更加以此为荣。范镇退职后,苏轼前往祝贺说:“您虽然退位,但名声更重了!”范镇悲伤地说“:君子是言听计从,消除后患于未然,使天下人暗中受到他的恩赐,而没有智慧之名,没有勇敢之功;我唯独不能这样做,使天下受到伤害而我却享其名,我于心何忍!”范镇每天与客人赋诗饮酒,有人劝他称病闭门不出,范镇说:“死与生,祸与福,是上天安排的,我奈何不了天!”同天节,范镇请求随班行祝寿,得到准许,于是成为制度。苏轼获罪,投入御史台狱,官府急于向他索要与范镇的来往书信文章,范镇还是上书辩论救助苏轼。久而久之,范镇被迁移到许州居住。
哲宗即位,韩维说:“范镇在仁宗时,首先陈述立太子之议,他从不对人说起,人们也不敢讲这件事。”开列起草十九疏上呈。范镇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起用提举中太一宫兼侍读,而且朝廷打算以他为门下侍郎。范镇向来不打算再起做官,他的从孙范祖禹也劝告阻止他,于是范镇坚决辞谢,改任提举崇福宫。范祖禹告假回家省亲,皇帝诏赐龙茶给范镇,慰劳很优厚。范镇再次告老,以银青光禄大夫又一次退休,累封蜀郡公。
范镇对乐特别注意,自己认为得到古代之法,独自主张房庶以律生尺的说法。司马光认为不是这样,于是多次辩论诘难,共数万言。起初,仁宗命李照改定大乐,下调王朴乐三律。皇。。(1049~1054)年中,又诏命胡瑗等人考证。神宗时诏命范镇同刘几定乐。范镇说“:定乐应当先订正律吕。”神宗说:“对,即使有师旷的聪慧,不用六律也不能订正五音。”范镇制作律尺、龠合、升斗、豆区、。。斛,打算把它们绘成图呈上,又请求访求真黍,以定黄钟。而刘几就沿用李照乐,加用四清声而上奏说乐已制成。诏令停止乐局,给以丰厚的赏赐。范镇说:“这是刘几的乐,与我没有什么关系。”到这时,范镇便请求太府给铜制造,一年后制成,比李照乐降一律有奇。神宗及太皇太后御驾延和殿,召令执政大臣一同阅看视察,赐诏嘉奖范镇。置放太常礼院,诏命三省、侍从、台阁官员,都前往参观。范镇当时患病,乐奏三天而去世,终年八十一岁。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为“忠文”
范镇平生与司马光相得甚欢,意见如出一口,而且相约生前则互相写传,死后则撰墓铭。司马光生前写了《范镇传》,佩服范镇果敢断决;范镇又为司马光写墓志铭说“:熙宁时奸人朋党浸淫恣纵,邪恶不正,奸佞狡猾,幸赖神宗洞察其中。”言辞严厉峻刻。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嘱托苏轼书写,苏轼说:“我不辞谢,但恐怕这不是我们三家的福运。”于是改书其他墓铭。
范镇清白坦荡,遇人必以诚相待,恭敬俭朴谨慎静默,不说他人的过错。面对国家大体,决断国家大义,心平气和而语言雄壮,常常打算随后而死,即使是在皇帝面前,也无可屈服。笃行大义,奏补子孙时先族人而后子孙,同乡人有不能够结婚、下葬的,就替他们主持。兄长范钅兹,死在陇城,没有子嗣,范镇听说他有遗腹子在外地,范镇当时没有做官,步行求访于两蜀之间,二年才找到,他说“:我的兄长不同于常人,身上有四个乳房,这个小孩也必然如此。”不久果真如此,小孩名叫百常。范镇从小随乡先生庞直温读书,直温的儿子庞日方死在京师,范镇让孙子娶庞日方之妇为妻,并抚养庞日方的妻子终身。
范镇的学问本于《六经》,不讲佛教、老子、申不害、韩非的学说。契丹、高丽都传诵他的文章。范镇小时候曾作《长啸》赋,退却胡骑,晚年出使辽国,人们互相注视说:这是“长啸公”兄子范百禄也出使辽国,辽国人首先就问范镇是否平安。
范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他出生时,母亲梦见一伟岸男子身披金甲进入寝室,说:“我是汉代将军邓禹。”既而醒来,好像还看见此人,于是取名祖禹。从小成为孤儿,叔祖父范镇抚育他像自己的儿子。祖禹自己认为幼失怙恃,身世孤单,每过年时亲戚宾客庆集,他却忧伤好像无所容身,闭门读书,从没有参预应酬请托。不久以后到达京城,所有与他交游的,都是一时著名人物。范镇器重他说:“这个孩子,是天下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