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而升迁李迪任中书侍郎兼尚书左丞。按过去的惯例,宰相没有兼任尚书左丞的。不久真宗御驾长春殿,拿出制书放在床榻前,对辅佐大臣说“:这是你们兼任东宫官的制书。”李迪进言说“:东宫官之类不应当增置,臣下不敢接受这一任命。宰相丁谓欺骗皇上玩弄权术,偏私林特、钱惟演而嫉妒寇准。林特的儿子杀人,事情被压住而不处治,寇准无罪被罢官,钱惟演身为姻家干预朝政,曹利用、冯拯互相结成朋党。臣下愿与丁谓一起免官,交付御史台弹劾。”真宗恼怒,留下制书没有下达,李迪降为户部侍郎。丁谓再次上对,传达真宗口头诏令入中书省视事,李迪离京知郓州。
仁宗即位,太后参预朝政,将寇准贬到雷州,以李迪为寇准朋党,李迪被贬为衡州团练副使。丁谓派人迫害李迪,有人讥讽地对丁谓说:“李迪若被贬致死,你认为天下人会如何评价他呢?”丁谓说“:以后诸生记载这件事,只不过说‘天下怜惜他’罢了。”丁谓事败,李迪起职为秘书监、知舒州,历任江宁府尹,兖州、青州知州,又任兵部侍郎、知河南府。到京师上朝,这时太后在帘后对李迪说:“你一直不想让我参预国事,恐怕是一种过失。如今我将天子抚养成人并登皇位,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对答说“:臣下蒙受先帝的恩德,如今见天子聪明通达事理,臣不知道皇太后的大德,到了这种地步。”太后也很高兴。以尚书左丞知河阳,升任工部尚书。太后去世,奉召任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不久,又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景祐年间(1034-1038),范讽获罪,李迪由于与范讽为姻亲而被获罪,罢为刑部尚书、知亳州,后又改任相州知州。不久又任资政殿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留任京师。李迪一直讨厌吕夷简,于是上奏吕夷简私自结交荆王赵元俨,曾经补门下僧惠清为守阙鉴义。吕夷简请求辩护,诏令对吕夷简加以审讯,都是李迪在中书所行之事,吕夷简因而没有参预祭祠神殿。李迪降为太常卿、知密州。又为刑部尚书、知徐州。李迪上奏自己所在之地邻近兖州,打算巡视州县顺便祭祠大山来为皇上祈求丰年、皇子。仁宗对辅臣说:“大臣应当替百姓访问疾苦,祈祷对李迪不适宜,不要让他前往。”以后,李迪又改任户部尚书、知兖州,又授予资政殿大学士。
赵元昊攻打延州,因为宋朝军备早已废弛,守将有的以其他名义来逃避敌兵的攻打。李迪愿意防守边疆,诏令不许,但十分欣赏李迪的心意。授予彰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调任青州。第二年,驻守本镇,请求告老回乡,以太子太傅致仕,归濮州。后来李迪之子李柬之为侍御史知杂事,侍奉李迪来到京师。仁宗多次派遣使者前来慰问,并想召见他,李迪以身体有病而辞谢。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追赠司空、侍中,谥号“文定”仁宗以篆书撰写了他的墓碑,叫作《遗直之碑》,又将其所葬之处邓侯乡改名为遗直乡。李迪之子有李柬之、李肃之、李承之、李及之,孙子李孝寿、李孝基、李孝称。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年少丧父,由其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向里人张震学习学问,善于写作文辞。咸平年间(998~1003),由乡贡试礼部、廷对都是第一名。杨亿见到了王曾所作之赋,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回京,奉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考试政事堂,授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1004~1007)初年,宋朝才开始与契丹交往讲和,宋朝每年派使者给契丹的书信都自称为南朝,以契丹作为北朝。王曾说“:遵从契丹的国号就可以了。”使者已经出发,最终没有更改。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这时各种吉祥的现象纷纷出现,王曾曾入朝进对,真宗向他说及了此事。王曾上奏说:“这确实是国家太平的结果,但希望陛下进一步推广而不要居功自骄,如果有一天发生灾荒,则可以免除世人的议论。”到真定接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臣下都不敢劝谏,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过去任用郎中官判大理寺,真宗想重新沿用这一官制,特地任命王曾任此职。并且对王曾说:“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王曾叩头致谢。赐钱三十万,于是请求自己征召幕僚,作为一项规定。升任翰林学士。真宗曾经晚上坐在承明殿,召见王曾并应对很长时间,退朝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我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穿着官服见你,请你不要以为我慢待你。”王曾被真宗如此尊重礼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