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忠孝,敛以一枕一席,小圹庳冢以葬。自作遗疏,其略曰:"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富而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语不及私。
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幸,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
部分译文
李迪字复古,先世为赵郡人,后来移住幽州。曾祖父李在钦,为躲避五代战乱,又移住濮州。李迪深厚稳重有才学,曾经携带他所写的文章拜见柳开,柳开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并说:“李迪是辅佐人主之才。”
推举为进士第一,授予将作监丞,历任徐州、兖州通判。改任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任三司盐铁判官。东封泰山,又任兖州通判,曾经因为解送开封府进士失当,被贬为监海州税。改为右司谏,起任郓州知州,被召任纠察在京刑狱,升任起居舍人,安抚江州、淮州,以尚书吏部员外郎任三司盐铁副使,提升为知制诰。
真宗巡幸亳州,李迪为留守判官,于是任亳州知州。逃亡的士卒合伙抢劫城市,朝廷派兵进行追捕,长久没有结果。李迪到达亳州,撤除所有朝廷派兵,暗中派人侦察弄清了盗贼活动区域和住所,派遣骁勇之士,捉拿盗贼,将他们斩首示众。回京,恰遇口角厮口罗发动叛乱,真宗忧虑关中,将李迪召对长春殿,升任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永兴军。城中有许多游手好闲之辈,经常作乱犯法,李迪上奏捉拿贼首,派人送往朝廷。李迪调任陕西都转运使,入京城成为翰林学士。
曾经于假日回家省亲,忽然接到朝廷诏令问对于内东门,真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奏的每年朝廷收入和支出的数目给李迪看。这时每年都要发生虫灾和旱灾,真宗询问用什么办法来补救损失,李迪请求拿出内藏库所藏来资助国家急需,那么赋税征敛宽松,老百姓不会感到烦劳。真宗说“:朕打算让李士衡接替马元方,等李士衡到任后,朕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的财产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将金帛赐予三司,来显示皇帝的恩德,又何必说借呢。”真宗十分喜悦。李迪又说“:陛下东封泰山时,下敕令所过之处不要砍伐树木清除道路,将驿舍或州治的官署作为行宫,仅仅派人修饰休息罢了。到巡幸汾州、亳州,土木劳役,超过往年百倍。如今虫旱之灾,大概是上天降下旨意警告陛下。”真宗认为很正确。
又一天,李迪被召到龙图阁应对,真宗命李迪起草诏书,慢慢地对李迪说:“曹玮在秦州,多次请求增加兵力,没有等到朝廷派兵,就辞去了秦州之事,只是害怕而已。谁可以替代曹玮呢?”李迪奏对说:“曹玮知道口角厮口罗打算叛乱,并要窥探关中,因此请求增加兵力加以防备,不是害怕。而且曹玮有谋略,诸将都不能和他相比,谁能代替他呢?陛下如派遣大军,难道不是将加封玉皇称号,忌讳从宜秋门出兵吗?如今关右兵力多,可以派兵奔赴曹玮驻处。”真宗因而问李迪关右应布置多少兵力,李迪说:“臣下过去在陕西,用一个小本子记载了兵力和军粮的数量以备将来调发,如今这本小册仍放置在口袋中。”真宗要李迪拿出来,叫黄门侍郎取出纸和笔,具体地陈述某处应当留兵若干,其余的全部开赴塞下。真宗对李迪说:“这真是廉颇、李牧在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