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二十五(7/10)

。你到任后,替我审讯他们。如果有一毫侵扰百姓,我一定不会赦免他们。”到任后,有政绩,夷人到朝廷借留他。诏令改任殿中丞,允许再任。三次升迁任司封员外郎,又任知氵名州、建昌军。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若水年幼时聪颖,十岁能写文章。华山陈抟见了他,对他说:“你精神清朗,可以学道;否则,应当富贵,但忌讳太快。”雍熙年间,考中进士,任同州观察推官,处理政事公允,郡里依赖他得到治理。淳化初年(990),寇准掌管选举,推荐若水及王扶、程肃、陈充、钱熙五人为文学高第,召试翰林,若水最优,提升为秘书丞、直史馆。一年多后,升任右正言、知制诰。正好在乾元门外设置理检院,命令若水兼管。不久同知贡举,加任屯田员外郎,诏令他到原、盐等州处理边事,回朝汇报符合圣意,第二天改任职方员外郎、翰林学士,与张洎一同受命。不久任知审官院、银台通进封驳司。曾经草拟赐给赵保忠的诏书,有句话:“不斩继迁,开狡兔之三穴;潜疑光嗣,持首鼠之两端。”太宗认为非常适当。

至道初年(995),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帝位,加任工部侍郎,几月后,因母亲年老上章请求解去机务之职,诏令不同意。若水坚持请求,于是以本官充任集贤院学士、判院事。不久奉诏修撰《太宗实录》,若水推荐引用柴成务、宗度、吴氵叔、杨亿同修,写成八十卷。真宗览书流涕,分别加以赏赐。

当初,太宗有条畜犬非常驯良,常在身旁。太宗去世后,这只犬号哭不食,于是送到永熙陵寝殿。李至曾经为这件事作诗,想求若水书写以戒浮俗,若水不办。吕端虽然是监修,因为不到场不得署名,李至挑出这件事认为若水独任美名。若水引诏旨及唐朝旧例来回答他,当时舆论不能改变。后来又重修《太祖实录》,参用王禹翶、李宗谔、梁颢、赵安仁,不满一年完成,安仁当时任宗正卿,上言说夔王是太宗的哥哥,《实录》所记谬误。若水援引国初诏令,在朝廷争论再三才定下来。

不久任判吏部流内铨。跟从皇上到大名,若水陈述御敌安边三策,有这样的话:

孙武著兵书,以谋划为主;汉高祖统率将领,以用法为先。谋划所以将帅能料敌制胜;用法所以朝廷能赏罚不私。现在傅潜率领数万雄师,闭门不出战,坐视边寇俘掠百姓,上负委用之恩,下挫锐师之气,是因为傅潜等人不能料敌制胜,朝廷不能用法制裁导致的啊。军中法律,临阵不听命令者斩。现在如果诛杀傅潜示众,然后提升如杨延朗、杨嗣这样的人五至七个,增加他们的爵禄,分别授以兵权,使他们每人统率万人,间杂强弩射手,分路进讨,谁敢不听从命令?敌人听见我方将帅无不听从命令,退则就死,岂止只想逃跑,甚至来年不敢侵犯边疆。如此就可以坐着扫清边塞,然后挽车回京城,天威慑服四海。

我曾经读过前代史书,周世宗即位之初,刘崇勾结敌人侵犯内地,敌人派其将领杨衮率领数万骑兵,跟随刘崇到高平,当时懦将樊爱能、何徽等人临敌不战,世宗大摆宴会,诛斩爱能等人,提拔偏将十几人,分兵进攻太原。刘崇听说后,畏惧不敢出战,当天逃走。从此兵威大振。后来收复淮甸,攻克秦、凤,平定关南,只如卷席罢了。以陛下之神武,难道不如世宗吗?这是当今御敌的奇策啊。

说到将来安边之术,请允许我用近来事情说明,太祖朝处理得最适宜。只以郭进在邢州,李汉超在关南,何继筠在镇定,贺惟忠在易州,李谦溥在隰州,姚内斌在庆州,董遵海在通远军,王彦升在原州,只授以缘边巡检之名,不加行营部署之号,大抵都十余年不换任。立下边功者多加赏赐,其官都不超过观察使。官位不高则朝廷容易控制,任职不变则边事尽知。然后授给他们谋略,敌人来就掩杀之,敌人逃去就不要追击,所以十七年中,北部边疆、西部蕃族不敢侵犯边塞,以致多次派使求和,这都是陛下知道的。如果能遵照太祖旧例,慎重选择名臣,分别管理边郡;罢去部署的称号,使他们互不统辖;设立巡检的职名,使他们互相救应。如此则出战必打败敌人,入城则能固守,不要几年,可使边烽没有警报。

不久任知开封府。当时北部边境不宁静,宫内传出皇帝手札访求若水的计策。若水陈述备边的关键有五条:

一是选择郡守,二是招募乡兵,三是积聚粮草,四是革新将帅,五是明确赏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