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十八章
李棠阶一死,chu了两个缺,一个是军机大臣,一个是礼bu尚书,看起来只不过补两个缺,但有人与事两方面牵连不断的关系,所以朝局又有一番变动。
李鸿藻的补军机大臣,是恭王早就与文祥及宝鋆商量好的,预先立定一个宗旨,要起用新进,一则年富力qiang,勇于任事,再则科名较晚的后辈,比较易于指挥。当然,象曹毓瑛那样,以举人入参密勿,是因为他辛酉政变,立了大功,而且chushen军机章京,熟于枢务的缘故,似此特例,不可援以为法。所以起用新进,亦要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翰林chushen;其次,官位不能太低,总要二品以上;第三,须为谨饬君子;最后,总要有一层特殊关系,或者能取得两gong太后的信任,倘非如此,就算力保成功,一定又有人说恭王徇私。因为翰林chushen,官位不低的谨饬君子,可以数得chu来的,起码也有四五个,则又何所甄别?李鸿藻最占便宜的,也正是这一点,shen为帝师,受两gong太后的尊礼,不说别项,只说酬庸师傅,两gong太后便当欣然许诺。
礼bu尚书决定由万青藜调补,这是为了好空chu他的兵bu尚书的缺来给曹毓瑛。曹毓瑛原任左都御史,这个缺虽居“八卿”之末,但总领柏台,号为“台长”须得科名与dao德同高,行辈与年齿俱尊的耆宿来干,所有纠弹,才能使人心服。曹毓瑛当初补这个缺,完全是为了要替他弄个一品官儿,别人看他不象凤骨棱棱的台长,他自己在都察院,声光全为副都御史潘祖荫所掩,干得也颇不是滋味。同时兵bu尚书,却又非他不可,如今遍地用兵,调军遣将,筹饷练勇,只有在军机多年的曹毓瑛最清楚,所以调补兵bu尚书,是再适当不过的。
曹毓瑛空下来的缺,恭王要给董恂。董恂字韫卿,扬州人,人极聪明,博览群籍,而在讲理学的人来看,他搞的是“杂学”当然象他这样的人,必定自负,与人jiao接,傲慢不礼,所以有个外号叫zuo“董太师”是把他比zuo董卓。“董太师”以hubu侍郎在总理通商衙门行走,有一tao“正人君子”所不屑为的hua样跟洋人打jiaodao,颇受恭王的赏识,所以趁这机会拉他一把。
董恂的遗缺,以湖北巡抚郑敦谨内调。他还是dao光十五年乙未的翰林,这一科的科运,先红后黑,咸丰初年,声势赫赫,于今只剩下一个年纪最轻的罗惇衍在当hubu尚书。郑敦谨年纪大了,而湖北正在剿捻,未免力有不逮,调他来当hubu右侍郎兼guan钱法堂,算是一zhong“调剂”至于湖北巡抚,因为直隶an察使李鹤年,这几个月对剿治ma贼,颇著劳积,恭王决定保他升任。
对于这番调动,恭王觉得很满意,相信一定可以获得两gong太后的批准。但是“兰荪一入军机,虽兼弘德殿的行走,皇上的功课难免照顾不到。”文祥这样提醒恭王“还得另外wuse一位师傅吧?”
“现在稽查弘德殿的是老七,得问问他的意思。”
大家都同意恭王的主意,等问了醇王再说。“还有我,”文祥又说“我这次chu关办ma贼,不是几个月可以了事的。呈请开缺,还是找人署理?”
大家都不主张文祥开缺,那就得找人来署理。工bu虽居六bu之末,但对gong廷来说,是个极重要的衙门。不但陵寝gong殿的修建,都归工bu承办,而且京兵的军需,亦由工bu供应。近年来神机营改用火qi,总理通商大臣,号称懂洋务的崇厚又在天津练洋枪队,所有采办军装,制造火药等事,就是工bu的急务。必得找一个靠得住的人来署理。
商量的结果,找满缺左都御史全庆承乏。全庆字小汀,满洲正白旗人,他是dao光九年的翰林,在朝的大老,除却贾桢,行辈就数他最高。所以这样安排,还有尊老之意在内,就象调郑敦谨为hubu侍郎一样,借此“调剂”全庆,工bu亦是阔衙门,堂官的“饭食银子”相当优厚。
把一张名单拟好,由恭王收藏,当夜又由文祥、宝鋆去见醇王,商定了添派师傅的人选。第二天两gong太后召见,首先谈礼bu为李棠阶请恤的奏折。李棠阶是慈安太后听先帝嘉许其人,默识于心,特加简ba的,所以他的“谥”慈禧太后特意请她来圈定。
翰林chushen的大臣,第一个字照例用“文”;第二个字,内阁拟了四字:“端、恪、肃、毅”听候选用。慈安太后肚子里墨水有限,对这四个字的涵义,还不能分得清清楚楚,手里拿着那方“御赏”的图章,迟疑难下。但又不愿跟慈禧太后商议,怕她会笑,连这么点小事都办不了。这样想了半天,忽然省悟,这四个字都不中意,何妨另挑?
于是她问:“有‘文清’没有?”
“有!”恭王答dao:“乾隆年间刘墉刘石庵,就谥文清。”“那就用文清好了。李棠阶真正一清如水,我知dao的。”说着,慈安太后亲拈朱笔,很吃力地写了一个“清”字。
此外恤典中还有命贝勒载治——宣宗的长孙,带领侍卫十员,往奠茶酒,追赠太子太保,赏治丧银二千两,以及赐祭等等,都照礼bu所拟进行。
“他的缺补谁啊?”慈禧太后问dao:“你们总商量过了。”
“是!”恭王答dao:“臣等公议,拟请旨,命内阁大学士李鸿藻,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仍兼弘德殿行走。”
“嗯,嗯!”慈禧太后不断点tou,看一看shen旁的慈安太后亦表示首肯,便又说dao:“这一来,弘德殿得要添人。”
“臣等已会同醇郡王公议。弘德殿添一位师傅,詹事府右中允翁同和,品学端方,请旨派在弘德殿行走,必于圣学大有裨益。”
“啊!翁同和,我知dao。”慈禧太后对慈安太后说:“这个人是翁心存的小儿子,咸丰六年的状元。”
“不就是那‘叔侄状元’吗?”慈安太后说:“既然是状元,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