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十二章开启殿试科举改革(2/2)

“那就有劳爹爹了,昭儿没事了,就告退了。”赵德昭转便走福宁殿。



去岁建隆元年,大宋朝廷就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当时录取了十九人,唐末五代以来,每科士都在二三十人以上,由此可见,赵匡胤的采纳人才的宁缺毋滥。

那日大宋天赵匡胤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

而且赵德昭也知大宋初期的科举制度是沿袭前朝制度,存在一些漏,而且他希望有一个完的科举制度让大宋朝能拥有更多的人才,因此他在第二年省试之前,就已经将科举改革的册给赵匡胤。

自赵德昭走后,赵匡胤不释手,一直都在看奏疏上面的内容。

史载自武后载初元年(689年)二月开始,但是之后并没有形成常规制度,而今赵德昭又提了来,要求在省试之上增加了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而且实行殿试,也是为了尽量削弱世家大族把握科举取士的权利,也是为了削弱考生和主考官之间的密关系,有利于防止官员营私舞弊。

除此之外,赵德昭的奏疏中提到了“锁院”制度“弥封”制度“誊录”制度“榜就座”,代笔之禁,继烛之制,严禁考生挟书,科举考试内容以“经义”代“诗赋”,录取名额增加,松弛门第观念等等。

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考试,直接授官。

殿试后照赵德昭所言,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士及第,通称状元、榜、探;二甲赐,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

于是乎在赞同声音之中,朝廷开始在省试之上加了一个殿试。

而此刻在京城之中各家客栈之中已经挤满了京赶考的士

科取士,而如今试期在即,爹爹应该同宰执相商议之后,在建隆二年的时候,就准备开科取士,我们需要这些文人,对我们大宋有利的,对百姓有利的。”

这几日乃是省试,过了几日省试完结之后,便是殿试,由皇帝亲自对士

时间已经到了农历二月初,大宋朝廷所举行的科举考试,仍依五代旧制,每年举行一次。只不过今年的名额开始增多,而且从下一届开始难度开始增加。

赵匡胤是个十分谨慎之人,他:“昭儿,这件事情我会跟宰执他们商议之后,再决定!”

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的礼主持,一般安排在二三月行,因此又称“试”或“闱”省试之后产生的一些名额再由皇帝亲自在殿堂之上行考

今年是大宋朝廷举行开科取士的第二个年,此时此刻在京城之中,礼开始举行省试,省试之后再是殿试。

省试以及新来的殿试,是一场很重要的考试,每逢省试验,京城为之倾动,试前要举行隆重庄严的仪式。

次日朝会之上,文武百官听闻奏疏中提的科举之议题,也对这份奏疏十分兴趣,当然了百官也提了反对意见,但是多数官员还是支持赵德昭奏疏中提科举的意见的。

而方才在赵德昭的奏疏之中,就提了好几个不同的观,比如这个殿试,殿试始于唐。

自此之后,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门生,而且之后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行考试,第二年天,由礼行考试。省试当年行殿试。

当日下午,赵匡胤急召集宰执几人,召开偏殿会议,召集宰执先行商议科举之事,其后宰执相召之后,听其赵匡胤手上科举之制改革,皆对其奏疏之中提的科举十分兴趣。

又比如赵德昭要求废止铨选,唐制,士士及第后只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还不能立即官。如唐代大名鼎鼎的韩愈,三次参加铨选均以失败告终,十年不得为官。而废除铨选,可以现朝廷优待士人,放松录取的门栏,规定只要士及第立即授官,名列等的还可直接授官。

自此,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贡院考试当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一系列仪式举行后行考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