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九章岭南烽烟(2/2)

啊呦,是勋心说诸葛亮要造连弩!诸葛连弩,史有明文,名传千古,料想是一定能够发明得来的。当即抚掌,衷心赞叹:“吾甚观孔明之连弩也。”

当地土著,本是不用弓箭的,据说分族群以投掷石块作中程攻击,分族群会使用一箭,投石最多二三十步,箭的距离更短,本无法作为弓箭的替代品。

发明”蹬、火药,就是他对这时代军事技术的划时代贡献了。但只可惜他并没有系统地研究过各时代的冷兵,也缺乏理科知识,很多事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没办法直接指诸葛亮,只能尝试着解决问题的方向来罢了。

诸葛亮双一亮,说竟然还有这般人才,自学而成的数算比我都要?那可真值得见他一见。我明白老师您的意思了,我这就去向吏打招呼,让他们把这个德衡分到我兵来!(未完待续。。)

彼地虽然,弓箭的威力大打折扣,但除沿海地区外,多为山地、丘陵,路险狭,于中作战,本来就短兵相接的时候多,弓箭远的机会少。况且闽地土著虽然悍勇,武装备却实在太差,正面锋,江东兵占据绝对的优势。在这情况下,谁还会去考虑恢复弓箭在燥地区的威力啊。

其实连弩这东西古已有之,而且应该细分为两个类型,一是真正意义上的“连弩”,一引弦而数矢齐发,第二应该称之为“连发弩”,是指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上弦,以反复击发的弩。要是用后来的火来作类比,连弩相当于可同时击发的多火铳,而连发弩就是机关枪了。

据说这“麻绳扎丝”的弦,相比以兽为弦,受空气度影响较小,乃以此法授之诸葛亮,要他去试验、研发。诸葛亮大喜,同时也向是宏辅禀报自己一些新的想法:“弟忖之,今弓箭既不便用,程近,唯以密为补。今之连弩,一引而发,不过二三矢而已,古书有言五矢者,若能复之,可代弓箭也。亮试作之,先生以为若何?”

故此是宏辅今晚召孔明过来共,问他:“前日与吾所言之事,若何?”就是在问,你连弩究竟研究得怎么样了?成果了没有?诸葛亮毕恭毕敬地回答:“略有所成,然尚须时日也。”我已经有眉目了,但距离彻底完成,乃至可以列装队,还需要更丰裕的时间才成,老师您先别急。

此言貌似有理。其实很想当然,诸葛亮接连寻访了好几天,最终却还是空着两手回来了。朝廷新设的闽州,大致等同于后世的福建省,原本不过会稽郡南而已,偌大地区只设半个郡,可见开发程度有多低,有多稀少了。东汉建安以前。福建地区仅有一县,名东治,或称侯官,孙策会稽时,侯官县长商升助王朗以抗孙氏,孙策遂先后任命韩晏和贺齐为会稽南都尉,率军往征。一直到建安六年,也就是孙策遇害的那一年,贺齐才终于讨平商升,遂分设汉兴、南平、建安三县。官家记录在册的还不足五千、两万人

因为开发较晚,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读书人。更别说为吏将者了。在此地用过兵的只有韩晏与贺齐二人,然而韩晏为商升所败,战死沙场,而贺齐则在建安十五年参与了徐忠、张刚之,为陆议所破,兵败自杀。至于所谓闽州的制弓匠人,类似生貌似过去从来也不曾存在过…

那么所谓的“诸葛连弩”,究竟是连弩还是连发弩呢?因为晋代便即失传,后世故乃争论不休,但比较主的观,还是指连发弩。因为连发弩就技术而言比连弩要复杂,堂堂诸葛孔明,怎么会去发明简单的玩意儿呢?而且玩意儿太过简单,就算他发明来,也很难独享大名呀。

好在孔明办事细,又有是宏辅为其靠山,且得天信,可谓手通天,最终竟然被他寻着了几名曾随贺齐南征过的江东老卒。这些老卒也参与了张、徐之,战败后为陆议所擒,献俘安邑,被发去煤矿工。诸葛亮将其赦免,问以闽州之事,得到的结论是:

是宏辅微微而笑:“吾今得一人,或可资益孔明也。”于是便将召见钧之事,前后端底,备悉来。他说我听说过此人,年纪虽轻却颇善机巧,而且他自己也说了,乃是为了机械制造才去钻研的算学——“天下尚未底定,兵事不可延挨,故吾以为,与其用之度,未如从之孔明也。”

好在当诸葛亮前来向是宏辅禀报他的调研结果的时候,经过数日间的冥思苦想——其实不是在设想,而是在回忆——是宏辅又有了新的指引方向。他记得在《梦溪笔谈》中有所记载,降羌李定曾向宋廷献“神臂弓”(其实是偏架弩),此“以桑木为,檀为秢,铁为蹬,铜为面牙发,麻绳扎丝为弦…”

“吾闻,非止、广也,蜀、沅、湘、洪、闽亦然。尤闽东临海,气候或与、广同,乃可访之。探询解法。”你去找找有没有闽州的弓匠或者将领。问问他们有什么解决的方法没有——难闽州打仗就脆不用弓箭了吗?不大可能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