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二章尚书空台(2/2)

就这么着在尚书台打了半天晃,还不到下班的儿,是勋就先闪人了。都中早就给他安排好了宅邸,鱼他正指挥着下人在收拾呢——当然首先把主人的书斋给整理了来。是勋踱书斋,即召关靖、周不疑来见,秘密地跟他们商量游说天之事。

是勋在安邑创设魏家官制,就特意避了这个“曹”字,而改为后世常用的“”字,分十二,各命尚书、侍郎,下尚且分司。不过汉朝官制并没有因此而变,尚书台下仍为六曹。

周不疑连连摇:“不可也。”皇帝边随时都有太史跟随,记录言行,你跟天说的话也会记录在案,一旦传后世,别人会怎么看你?“即外臣言禅让事,必罹骂名,而况先生为曹氏姻亲乎?不如设谋以教郗公,郗公建言可也。”

而等到曹受国安邑,情况却又不同,因为就连相府的职权也开始萎缩,而很多公文不可能跟许都、安邑两地来回传啊——一来一去快也得十好几天,那多耽误事儿。所以泰半国事直送安邑,尚书台连公文收发工作都减少了七成。由此,吏员们但有缺额,华歆从不补充。

而且等是勋正式尚书台以后,才真正会到了华鱼用意之——我靠就这么一小地方,要挤六十多人?开玩笑嘛!如今这不到二十人分坐,可有多宽敞,办公环境变得舒服多了嘛——虽然比起自己原本所任的安邑之中书台来,仍然象个狗窝。

尚书和小吏们,以及几名备洒扫的阉宦,知今日新尚书令履任,全都拱着手,在门静立等待。是勋逐一相见——绝大多数他都不认识,只有韩暨韩公至曾往郯县宣诏,有过一面之缘。

好吧,那我就继续萧规曹随,无为而治好了。

华歆前期,尚书台几乎变成了一个公文收发机关,地方上和中央各衙署的相关公文,一半呈递相府,一半递尚书,尚书分拣一下,把哪怕有丝毫牵涉到国事——而非皇帝家事、皇族族事——的,重新打包,照送相府。等到相府理完以后,大多直接以丞相制命下发,只有不到两成需要“请”旨的,才返回尚书台。然后尚书台就照抄一遍相府的理意见,制诏颁布。

活,镇日匍匐在自己脚前,而臣们谁又愿意多嘴多事?

ps: 抱歉,更新晚了。

好在许都皇是仿照雒新建的,曹心疼荀彧,这尚书台还搭得略微宽敞一些,据说雒中的尚书台还要更加糟糕十倍。

韩暨是南人,曾举孝廉,但因世而长年不肯仕。他逃避过袁术的征召,其后隐居孱陵,刘表三番五次请他山,他终于让不过去,乃为宜城长,曹军夺取荆州之后,更为曹所用,荐为尚书。这人理论上来说,虽属后,也可以勉算是曹家之人了。

是勋详细询问了一番尚书台的日常工作,这才明白,真不怪华歆,确实可以无为而治,也没必要再多添人了。东汉朝政归内廷,本来台省之事颇为繁剧,但这局面维持到荀彧当尚书令的时代,便逐渐产生了变化——曹为司空、为丞相,建牙开府,本就分夺走了一分中枢权限哪。其后荀彧去职,华歆继任,华鱼并不见得没有荀文若能,但他却不打算多,诸事仰承曹的旨意,彻底把尚书台给整成了一个空架

询问韩暨才知端底,敢情如今的尚书台不但无令,而且无仆、无左右丞,六曹尚书是齐的,侍郎和令史就连两成都不到——也从来没人想过要增补。再说了,真想当官的都奔安邑去啦,谁还肯来许都坐这中枢清衙门?

是勋淡淡一笑:“何必多虑——吾今乃不敢再好名也。”(未完待续。。)

这活儿可有多轻省,哪儿还用得着三十六名侍郎再加二十一名令史啊,有七八个人就足够了。

是勋心中不禁暗骂华歆,你就给我留下来这么一个烂摊?于是问韩暨:“华鱼在时,如何理事?”韩暨一摊手:“华公少履台省,无为而治也。”

只是是勋打一扫,这缺额也未免太多了吧。制,尚书台设令一员、仆一员,左右丞各一员,六曹各有尚书,每曹侍郎六,总共三十六名,此外还有二十一名负责文书的令史——也算是个庞大的衙门了。可是现在就我前这些,能有二十个人没有?

西汉成帝时始设尚书台,分四曹,东汉光武帝沿用之,并增二曹,共六曹,设令、仆、左右丞、诸曹尚书、诸曹尚书侍郎、令史等职。尚书分曹理事,所以后来就有妄人附会了,说此乃以“曹”代“刘”之先兆也。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