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九章德不可见(2/2)

。是勋接着说:“矫枉难免过正,然过正则不中庸——故曰:‘过犹不及。’孝先方正、聪慧,亦难免为伪所炫,何也?为才可见亦可试也,德可试而不可见也。陈平岂笃行者耶?遂辅祖以得天下。设举平于孝先,恐不免沉沦下僚,不得为朝廷所用也。”

再比如说,他还给曹推荐了华佗不是吗?终于,在返京十日之后,荆洚晓他们把华佗给押了许都。(未完待续。。)

你说啥?一年一巡?你想累死我啊…所以这回差回来,起码能在许都安安生生呆上两年了吧,主要工作不过整理和审各地的上计而已,也不算繁忙。当然啦,以是勋的份、地位,他同时还是曹的重要参谋,平常杂事儿也很多,再加上自己不肯因循守旧,还经常给曹儿新主意,很多事儿也得落到自己上去亲自理——所以研究科举的细节,他就懒得再啦。

说好吧,你的主意我收到了,还得再考虑考虑。转换话题,询问是勋,说你回来的途中往庐州走了一遭,不知如今江北的情况如何?江东方面可有啥异动没有?是勋毫不隐瞒,就把跟鲁肃的对话合盘托。曹,说我的想法跟你一样,再两三年时间彻底稳定了辖区,再琢磨袁绍问题和刘表问题。说到这儿又皱眉,倘若三年以后再打刘表,那就是说…孔那混,我多也就赶走他三年啊!

西汉朝的丞相也掌握了相当大的监察权力,常遣丞相史或者丞相司直巡、监察各郡国——即名为刺,丞相史刺,就是后来“刺史”一名的源。但这巡查并没有明确的期限规定,不定多久才派一拨去呢,也不定这回巡查哪些郡国呢。是勋跟曹建议,咱得形成制度,二到三年一巡,而不能想起来就办,想不起来就废。

“可下之西曹,使斟酌之。”你直接给西曹掾下命令,让他们去研究——言下之意,我只是给你主意,不愿直接负责此事。

仍然沉不语,跟那儿仔细权衡利弊。曹政跟是勋关系不错,忙在旁边帮腔:“姑婿所言有理…”曹打断他的话:“吾故熟思之也。”是勋说这事儿倒也不急——他要是,就怕产生反效果——我只是提一个建议,如何实行,如何落实,还得相府署吏开会商讨,拿方案来主公你准。

是勋这是在尝试着迈“科举制”的第一步。其实汉代并非没有公务员考试,但是执行范围相当狭窄,初官途者,或为各府属吏,或者为郎,所谓郎就等于是官僚预备队,由光禄勋辖,接受考,以决定再推举去担任何官何职——考项目当中,就包括了笔试。

是勋心说你还不知足吗?况且,听你的气,三年后发动南征,那是稳赢的事儿,真能有那么简单吗?官渡…类似官渡作用的大战你是打赢了,赤还不知会怎样呢…

中央对于地方上选来的人才,不能靠一两名审查官员照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咱得先——考试!

是勋说咱得把考试范围扩大,凡是地方举荐上来的人才,一律都得笔式。其实地方举荐也分两类型,一是初官途,二是已经过一阵小吏了——孝廉孝廉,廉即指廉吏,你光窝在家里艰苦朴素,何得谓之为“廉”?小吏好考,有他的政绩摆在那里,初官途者就不易考,地方上说啥就是啥,只要别被人揪住太过分的错,中央大多能够直接通过。是勋说这不行啊,德行如何,是瞧不来的,也考不来,但才能如何,不仅仅靠睛瞧,靠考试也能明了啊,为何不能施行普遍的考试制度呢?

陈平在老家曾经被人污蔑偷嫂,不过他的品德确实也不怎么尚,跑到刘手下,以“而来”为借,先就收取了不少贿赂,要是照如今选人才的标准,那他肯定不合格啊。然而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需大量人才,是需要揪着这些小节不放的时候吗?

终于,是勋说到重了:“故臣以为,地方举贤,德才虽当并重,而才必在德先,瑕疵不必究,细过不必苛责…”除非这人才德太过败坏,甚至犯了国法,否则还是别太苛求必须尚无瑕吧——“中央甄别,亦当以才为先,以德为辅。然而,何谓才可见亦可试也?臣意必先试之以题,审之、验之,而非一二随心以观之也。”

他没想从基层就开始搞科举,一步到位太不现实——而且这时候的朝廷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力,搞什么乡试、府试。但是中央可以先行一步,和地方上的举荐制形成双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