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七章大战序幕(2/2)

那么,当是勋将河东和南匈的情况奏报曹以后,曹就不会再托大啦,而必要派发援军。问题是袁绍已经大兵压境了,曹还必须留人镇守南线,防备孙策和刘表,手中可用的闲兵真是不多。李通那四千人,大概是近期内唯一可以拿得来的机动力量了吧,但他屯扎在箕关,不但要照顾河东,还必须随时增援河内,是勋是不可能对他抱有太大期望的。

是勋自从来到河东以后,就一直在考虑,曹为什么会派自己来镇守此郡呢?原本以为,王邑久据河东,素有贤名,虽有卫固、范先等将包藏祸心,士兵还是可以用的,但等到了河东一瞧,满不是那么回事儿,武装力量极其薄弱——这他都已经写信通报给曹了。

从端氏县传回来的消息,并州军只有两千多人,步多于骑。县令自称城内粮秣尚足。兵戈完备。即便没有救援,亦可防守超过半年的时间。濩泽县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ps: 周末惯例更新晚,啦啦啦啦~~

正如二人对弈,对方突然战团,于边角设下一,自己左瞧右瞧,上瞧下瞧,似乎都毫无意义。不应吧,又恐其真有诡谋,封堵吧,又未免受敌牵制,失了先手。这时候最佳的应对方法,就是在己方大龙与敌人闲之间布下一,遥为呼应,呈可攻、退可守之势。

是勋轻轻摇:“李文达所在,为河东、河内之锁钥。不可轻动也。”据史书上所记载沮授、田丰给袁绍所的招儿,要“分遣骑,抄其边鄙”,主要目的是为了扰和调动曹军,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两翼包夹,合围豫州。倘若轻易动用李通,则正中敌方下怀。李通在箕关,东可援河内,西可救河东,如猛虎在山之势。若轻易往太行以北,反倒丧失了威慑力。此非万全之策也。

河东郡的最东面,由北向南分别为端氏、濩泽和东垣三县,其中东垣县在王屋山南,自上党而来无路可通。端氏、濩泽在王屋山北,从端氏向西,有狭窄的小路蜿蜒于群山之间,确实可抵绛邑、临汾。之所以是勋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条军路线,乃是因为由此行军,未必比北方的蒲、北屈之间来得方便,而且端氏、濩泽城墙峻,非旦夕可下,加之狭窄,只要在绛邑拒城而守,则万夫难过。

第一,是勋乃曹家姻戚,忠诚度是可以保证的。你不见曹同时在兖南放了夏侯惇,在河内、河南放了曹仁?虽说唯才是举,用人唯贤,但这年月,还是亲戚来得更保险一些——至于兖北的程昱,乃曹于微末之中,自与旁人不同。

府上下莫不瞠目结,无言以对。

第三,曹派是勋来河东,主要希望他能够羁縻南匈,利用南匈的兵力来封堵并州军。当然啦,河东的防御竟然如此薄弱,就连南匈也远非昔日纵横草原之骑,这事儿得是勋来了以后,才能禀报给曹,在此之前,君臣二人对形势都还没有足够清醒的认知。

数日后,不是勋所料,自家的援兵到了。

直到公文递来,说有一支兵正从蒲坂渡河,从左冯翊前来相援,是勋才终于恍然大悟——吕布!(未完待续。。)

是勋召集群僚商议。司懿说:“吾料此乃疑兵也,使我注目东线,则幹必率大军沿汾而上。”夏侯兰则建议,可请驻扎在箕关的李通轵关陉往救,断其后路,则必可将敌军围歼于端氏城下。

在是勋本人看来,河东不似琅邪,旧有大将镇守。臧宣虽然几乎等同于客将,但一来威名素著,二来曹也不好临时替换他,而河东的王邑,无论亲近和能力都不如臧霸,故而必须更换,曹这才会派他过来。之所以选择是勋而非别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既然认定河东、琅邪为曹家势力比较薄弱的两肋,那么自当以将镇守,琅邪有臧宣,河东怎么也得放个李曼成啊…就算他是宏辅智比诸葛,可是基本上就没有亲自指挥过作战,曹真就那么放心吗?即便是诸葛亮吧,第一次祁山北伐中原的时候,也难免举措失当,导致街亭战败,被迫全军撤回的呀。天才没有经验为辅,反而容易吃瘪,曹打老了仗的人,难就瞧不明白这一吗?

郭援疯了心啦?他走这条儿,是在找死么?

第二,曹拿不更合适的人来了。亲眷当中,曹豹能力有限,曹洪、曹纯、夏侯廉皆非方面之才,夏侯渊则统率着曹家机动的突击兵团,必须要留在边儿作为胜负手。

所以是勋也一直在想,曹肯定要派援兵来啊,可是会派谁来呢?从哪儿调兵呢?

最终的决定。是遣孙汶先率两千兵前往绛邑东面的翼城驻扎,倘若端氏危急,便可往救,倘若袁氏大军沿汾河而来,也正好北上驰援平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