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六章讨袁绍檄(2/2)

所以他照抄骆宾王《讨武曌檄》的结句“移檄州郡,咸使知闻”,希望曹把这篇檄文撒得满都是,而不仅仅局限于冀州,也不仅仅局限于袁绍的四州地盘儿。

当然啦,陈琳的檄文虽然明指豫州“郡国相守”,但不会真的只发给豫州各郡。比方说,往南匈就也送去了一份儿。只是这骈四骊六。文采斐然的檄文,投于匈当中,无异对弹琴,呼厨泉压儿就瞧不懂,也没兴趣去研究,既然已经跟是勋达成了联合的协议,那便脆转送到安邑来了。

要他亲自上阵冲锋是不可能的,但万一前线遇挫,敌军瞬间杀到面前,是侍中起码要可以逃得掉啊,这术么,不可不练也…(未完待续。。)

他在前世曾经看过很多穿越文,主角靠着照抄人民军队的训练规条,甚至只是照抄学生军训的某些方法,就瞬间能够训练一支完全不同于古代军队的力武装来。对于类似情节,是勋虽不认为是毒,也只能报以挑眉哂笑而已。

但是是勋觉得。这还不够。自己要是模仿陈琳。针锋相对。上来就应该写:“冀州守相”,然后文中再提“司隶与兖、豫、徐三州”,拉上吕布、张绣来陪绑,可是这事儿说得太过清楚,反而显得小家气。我如今代表的是曹哎,曹代表的是朝廷哎,在朝廷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岂独四州而然?我还用一一名打关照吗?

首先,近现代度的训练,必须建立在士兵的营养充足、能充沛的前提下,可是勋手里却并没有足够的粮来供应这六千兵,能够让他们勉吃饱,不克扣伙,就已经很了不起啦。粳米白面,还隔天有啥的,本就是痴心妄想。其次,无论通过站队、行军等方法来提升基本素质、纪律,还是经常地对抗演习,都绝非一日之功,可是留给是勋的时间真的不多啦,他要敢那么玩儿,估计士兵们迈步还迈不齐呢,袁军就已经杀到面前来了。

篇檄文来拉拢并促其倒戈的主要目标,是豫州的地方官员。檄文开提了刘备,结尾提到“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书到荆州,便勒现兵,与建忠将军(鲜于辅)协同声势”,也就是说,他把冀青幽并四州定义为自家势力,把刘备、鲜于辅和刘表定义为友军,同时把曹孤独一个定义为敌人,把豫州地方官员定义为可拉拢的对象。

所以他只好大撒把,把训练工作完全托付给了夏侯兰和孙汶,自己只是勒令他们必须日日练,无论风雨皆不可懈怠,同时经常地检查士兵伙、军中资,有无被人上下其手而已。他的主要力都放在自己那一百五十名上——包括荆洚晓等百名汉兵,以及呼厨泉相赠的五十名匈兵。

目前,就是要和袁绍抢夺舆论、士议,争取占据德的至

终究匈人并不可信,倘若受到的压力过大,很可能会临阵倒戈,而倘若是勋手握着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随时都有可能加以增援,则呼厨泉的抗压能力就会无形中加大。

舆论战暂时告一段落,曹会不会听从是勋的建议,还在未知之数,是勋接下来就必须把全副力都放在真正的战役准备上去啦。袁家既已向徐州动兵,那么估计幹很快便会侵河东。蒲、北屈必不可守,是勋首先要守住氏和冀亭,还必须协助南匈,在临汾谷地迎战敌军。

这是最大程度地扩充本方的力量(其实刘表、鲜于辅都只是呼应而已),力图形成雷霆万钧的重压,同时最大程度地压缩敌对的力量,分化瓦解,只诛首恶。正如太祖爷所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是勋是文官,非能战之将,再加上还有郡中公务要理,要他整天跟这些士兵们同吃同住同训练,那是本不可能的事情。他只是偶尔地找一些军吏来恳谈,隔数日与他们共同饮一回,以期收买人心罢了;同时,他还在匈兵的指下,加术的练习。

只是,除了从许都带来的那两千兵暂且不论,就本郡所募仅仅练了不到一个月的四千人,可实在没法让是勋放下心来。

是勋了整整一个晚上,才终于完成了这篇檄文。第二天起来又读一遍,没什么需要修改的,于是誊清一份儿,遣人将之送抵许都,同时附信建议曹,不但要把这篇自己“撰写”的檄文抄送各州各郡,还最好张之于各城门及通衢之上,使得天下士人咸与知闻——反正咱们纸张多,抄起来也方便,往墙上贴更方便。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