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勋见了赵咨,好言抚几句,然后就问司
懿,说尊父
考虑得如何了?司
懿说,我愿意随君西行,让三弟叔达前往许昌太学就读。
当下拍着司懿的肩膀,连声鼓励:“仲达所言大善,待某还许,定当上奏天
,使成此事,亦不会忘了仲达建议之功。仲达
才,若有所思、所疑,尽可开
,毋须有何顾忌。”司
懿喏喏而退。
是勋把历史给改变了,如今郑玄仕,郑门弟
列任博士,太学重开,许下经学大兴,所以司
懿才提议,应该再搞一次校订经、传并且刻石的工程。是勋一琢磨,这是个很妙的主意啊,话说当年“熹平石经”刻的全是今文学,从某
意义上来说,是今文对古文的
有力反扑,如今要是
照古文学刻定了石经,那古文的地位不就牢不可破了吗?今文还有死灰重燃的机会吗?
缩,反正我是没瞧来他有啥特殊的。是勋捻须而笑:“此
心机甚
,
敬异日便知。”
第二天一大早,司懿就把赵君初给带来了,此人大名赵咨。想当初董卓一把火烧光了雒
,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司
防也在迁中,就派原本跟在自己
边的长
司
朗回乡守业。司
朗觉得周边地区一定会
啊,便举族北迁去了黎
,两三年后才始返回。当时温县的大家显族,全都故土难离,结果没多久就遭到前来讨董的关东联军的蹂躏,只有赵咨跟司
朗是莫逆之
,相信朋友的
光、见识。跟着一起走了,幸免于难。在原本的历史上,赵咨后来仕魏
到九卿之一的太常。
司家乃温县之首,家大业大,有的是洋蜡…哦,骡
,所以就选了两匹
给赵咨、司
懿,让他们跟着是勋一起疾驰南下,随即渡过黄河,仅仅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就与夏侯渊等两千骑兵会合。
于是略微休整一番,翌日继续西行,过偃师而趋雒。在雒
城中暂居一宿,司
懿突然跑来跟是勋说:“昔董卓火烧雒
,挟驾而西,石经尽遭毁弃。今天
既迁许昌,郑康成先生仕为大司农,郑门弟
并列五经博士,侍中何不上奏,请再立石经,以孚天下士人之望?”
司家原本是打算把比较机灵的老三司
孚推
去
杠的,但是司
懿说,此番西行关中。形势险峻。任务艰难,三弟不够沉稳,不能冒这个险,还是我去吧。老爹和兄弟们都知
这老二别无长
。就是肚
里弯弯绕比较多。平常想得
远。最善长趋利避害,相信他跟着是勋西行,活着回来的可能
比司
孚要大。所以商量了一阵
,也就勉
答应了。
离开雒以后,一行人继续向西,前趋弘农郡。沿途仍然是一派萧条的景象,偶见农田,倒是金黄一片,麦狼飘香。赵咨就问了:“朝廷何不大力经营河南?”是勋
答
:“且待关中平定,必要恢复太平旧貌。”他嘴里这么说着,
睛可一直瞟着田里那些麦
,并且下令
:“暂缓前行。”
就此突然间把速度给降了下来,走走停停,骑兵行军,倒还没有步兵走得快。赵咨多次询问,是勋只是捻须微笑不语。当日从许昌而趋五社津,三百里路用了不到两日;从五社津而趋函谷关,二百里路一日有余;可是从函谷关走到陕县附近,亦三百里,却整整了七天,然后在县城内又连歇了四晚。
司懿所说的石经,史称“熹平石经”,乃是灵帝熹平四年,为了正定五经文字,方便太学授课,命人将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校订后刻石四十六块,竖立在雒
太学门
——据说蔡邕就是主要的校订者和书写者。这年月还没有印刷术,文字传抄,多所讹误,所以有个官方的石刻定本,谁都可以去对照、抄写,也算是经学界的一大善举。只可惜,这工程
了六年的时候才始完成,然后在太学前面才竖了十二年就让董卓给毁了。原本的历史上,要等五十年以后,才在魏帝曹芳治下,刻定了第二代石经——史称“正始石经”
直到九月八日,是勋早晨起来,便有城哨探的军士来报:“城外麦已割尽矣。”是勋大喜,急召鲁肃过来:“正其时也,我等这便启程吧!”(未完待续。。)
这一路上,赵咨表现了相当好学的一面,逮着什么问什么,上从朝廷动态、百官贤愚,下到夏侯渊所
骑兵的编组、武
、
镫,无不诚心求教。司
懿却一声不吭,光用
睛瞧,用耳朵听,赵咨问什么,他也把脑袋凑过来,赵咨不问,他也不开
。这回还是他第一次主动跟是勋搭话,是勋
到非常欣喜——司
仲达就是司
仲达,这个主意
得不坏啊。
是勋这才是意外之喜,于是急忙去拜见司防,跟他告辞,然后就带着赵咨和司
懿上了路。他原本还想请司
防写几封书信,方便带到关中去征辟某些名士的,但如今既然把人家儿
给拐上了,信就可以免了吧——赶
走,省得他们家人再改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