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兴起的时候,今文已经是妥妥的官学了,所以两派除了学术之争外,又逐渐掺杂了利益之争。古文学者孜孜以求挤
博士的圈
,使自家学说得到官方认可,而今文学者为了保护自己和自家学派的地位,拦着就是不让
,为此先后
行过多次的公开或不公开大辩论。其实到了东汉后期,古文学派已经大行其
,今文学派逐渐衰败,何休之后,再无大家,可是因为灵帝之后朝局混
,所以“五经博士”的资格始终都没有更换过。也就是说,古文再繁荣,也是私学,今文再衰落,也是官方认可的思想。
汉代经学,分为今、古两派,其中今文学派产生较早,所谓“今文”,就是指秦火之后,汉人搜集整理散佚的儒家典籍,因为以当时行的隶书(今文)写成,因而得名。博士官就是御用的、官方认定的思想家,原本持诸
之言者皆可
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就只由儒门
弟担任了,专门研究和传播儒家
心的“五经”,故名“五经博士”
武帝初立“五经博士”,共有七家,比世迭有增减,东汉以后,固定为十四家,即施、孟、梁丘、京氏四家《易》,欧
和大、小夏侯的《尚书》、齐、鲁、韩三家《诗》,大、小
的《礼》,以及严、颜两家《
秋》(《公羊传》和《谷梁传》)。
逮至西汉末年,又有“古文经学”兴起,其缘由是陆续发现了很多以籀书写就的古代文本,时人重新解读,自成一派,故称“古文”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不同之:一是反对将孔
过于神圣化,反对谶纬之说;二是重视对古代典章制度的考证,而不仅仅抠字
儿,从古籍中寻找甚至是附会“微言大义”;三是讲求
会贯通五经,而不是一辈
光抱着一
经书死啃。
是勋不怎么喜玄学,但这不是他跟刘协说那句话的主要原因——他还没能想那么远,终究前一世他并不研究古代思想史——他只是在想啊,要是能让古文经学尤其是郑学成为官方认可的思想,得置博士,重修太学,广为传布,那自己这郑门再传的名声也能更上一层楼哪。
刘协听了是勋的话,不禁沉,好半晌才说:“朕亦更喜古文,尤慕郑康成之学。然祖宗之法,可遽然而改之乎?朕安有此能?”我要真是个说了算的皇帝吧,那还有
儿可能,可是我如今还没成年亲政,就使不上力气啊。
ps: 今天第三更…午夜前会有第四更。
在原本的历史上,魏晋以后不设五经博士,儒学的传承就此一段混
期,三国时代王肃的王学替代郑玄的郑学成为显学,随即王学又掺杂佛、
等思想,衍生
了玄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玄学
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加
中央统治,培养汉人的尚武、奋发
神来说,玄学却是失败的、倒退的。
是勋劝说刘协:“孰谓祖宗之法?若依祖时法,百家皆可为博士;依孝武时法,五经博士只有七家;依孝宣时法,《谷梁》不
官学。况前改置博士,皆引至御前,使与博士辩经,如今博士星散,如何可辩…”五经博士最盛时共有一百多人,太学诸生达到三万余,可是如今许都朝廷里残存的博士还不到十个,太学压
儿就还没盖起来——“若不趁此时以兴古文之学,恐日后更为艰难。勋以为,若陛下俯允,三公首肯,尚书肯于制诏,则古文立可
官,康成先生亦必欣然而喜,束装成行矣。”
看起来刘协对郑玄那真是崇敬得不得了,当下听了是勋最后一句话,小脸上就满放光彩,当即一拍桌案:“朕允了是卿所请,便请是卿去探问曹司空如何主张吧。”小孩不傻,他知
现在朝内三公,只有曹
说了算,杨彪、赵温那都是虚的,而且尚书令荀彧就是曹
的人,只要曹
答应了,那不就等于三公答应了,并且尚书肯制诏了吗?(未完待续。。)
这从华回来还不到一个月嘛,就又要我奔青州去?再说了,我还打算年后请假回鄄城看儿
哪。可是他不好直接驳皇帝的面
,沉
少顷,忽然开
:“只恐便勋前往,郑师亦不肯
许来就职或讲经也。”
刘协皱眉问:“是何缘故?”是勋假装很为难地咂
咂
嘴,直到刘协追问
:“但说无妨。”他才大胆回奏:“五经博士之中,无古文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