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章酬功谢德(2/2)

贾诩瞟一段煨面前的书信,又瞧瞧自己面前的书信,不禁暗:“看起来,这位是议郎来意不善啊…”(未完待续。。)

那些信是他特意请曹找百官要来的,上起太常王绛、太仆韩、执金吾伏完等,下到屯骑校尉姜宣、尚书王隆等,足足好几十封——只有任职三公的杨彪、赵温自重份,没有参与。

南方向的屏障,北则抵御关西群寇,南则监视刘表的动向,则不但南一郡可保无虞,将来的富贵也无可限量啊。

好不容易终于到了华,段煨早已得着消息,但此刻是勋的份并非天使,因此也不必城相迎,而只是遣名从事接城中,而自府门恭候。城的路上,是勋悄悄问那名从事:“传言故光禄大夫贾公正在华,可确实么?”从事恭敬地答是:“我家将军与贾…公须臾不离,或许也会来迎接议郎。”好加在,这回没有肩而过。

是勋得信大喜,当即辞别张绣,带着鲁肃、吴质、孙汶、魏延等人继续向西北方向发。他们翻伏、金门,渡雒,又东绕枯枞山。终于在半个多月后抵达了华县城——这就比许昌到宛城之间的路要难走多啦。是勋有时候也不禁想,自己这是何苦来哉?我只要不使天下大势彻底改变。起码这中原之地,迟早都是曹家的,我傍着曹,就能一直踏实吃安生饭,何必这么卖力呢?再说了,这本来就不是本职工作,是我自己生讨来的额外差事啊。

ps: 今天两更结束…明天…也还是两更吧。啥时候要是月票真能上前100名,我一天四更给你们看!

曾参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理论上这是一个当代正直士人所必备的品德守,但问题是勋从骨里就不属于这一时代,更非士人,也未见得有多正直…难自己最近读经,终于跟是著一样,把脑给读傻了吗?

所以他心里也在打鼓,这老天爷耍自己是耍惯了的,会不会自己北赴华的同时,贾诩却南走宛城…要那样就太无奈,也太搞笑了。

就见此人个,肩膀宽,手短脚短,就象是个正方形,而他的脸也是方的,颌骨宽。不过正如传言所说,年近五旬的贾诩,肤虽然有儿黧黑,但,皱纹不多,胡须也不密,瞧上去就似乎还不到四十岁。

不过人生中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觉得该不该,值不值得是一回事儿,最终去不去又是另外一回事儿,并非纯粹地受理智驱使,似乎也并非纯粹地受情影响。或许冥冥之中真有一只大手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也遥控着历史机当中的每一枚小螺丝钉吧…即便是勋仍然不相信上天,这一路上也不知暗中咒骂过多少遍老天爷了。

段煨、贾诩将是勋迎府内,分宾主落座。是勋递上司空曹写给段煨的书信,并且又唤从人抱来两摞竹简、木牍,堆在段、贾二人面前——“前此李傕、郭汜肆,挟持大驾、凌迫百官,幸有贾公调解遮护,使朝廷保安。其后驾幸华,段将军周全衣,执礼甚谨,杨定矫诏相攻,而将军仍然不废职贡。大驾得以返雒迁许,百僚得全首级,皆二君之功也。故而勋离许之际,公卿大夫皆有书信托以相奉,以念二君的功德。”

张绣这人耳,史书上说他对贾诩言听计从,固然有尊敬、信任贾诩的原因,但同时也有自己没主意,要找人帮忙拿主意的原因——说不定贾诩也正是因为他这一特,才“结张绣”,一定要到宛城来张绣之幕。所以是勋灿莲地反复劝说,张绣越听越觉得有理,第三天就写下上奏,向朝廷谢恩并且发誓愿竭忠悃以效忠天,同时还写下一信,委婉地向曹表达了依附的意愿,并请曹将其上奏递朝廷。

是勋派个小兵快把信和奏章都送去许昌,他自己仍然留在宛城不走。张绣拐弯抹角地问他原因,是勋就说啦。你这儿既然是许昌西南方向的屏障。我当然要暂且留下来多瞧瞧。也帮你儿主意,以免为人所趁。张绣不疑有他,继续每天盛情款待。

果然,段煨真的带着贾诩来了。是勋注目这位大名鼎鼎的贾文和,啊呀,正所谓“见面不如闻名啊”,又所谓“以貌取人,失之羽”,这贾诩长得可实在不怎么好看哪。

七天以后,许都的回信到了,同意是勋再跑华一趟,去见段煨和贾诩。不过这回曹没有跟对待张绣那样,上奏请天加那俩的官儿,而只是以司空府的名义。派议郎是勋使华,一方面嘉勉段煨,另方面督促段煨与吕布等协力同心,共讨李傕、郭汜。同时,照是勋的请求,曹还额外附了好几摞公卿大臣的手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