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百九十七章龙争大唐之兆(2/3)

张士贵来得很快,王秉和去后不久,满白发的张士贵便大步行了书房,一见到坐在书桌背后的李贞,赶着急行数步,抢上前去,恭敬地行礼:“末将张士贵参见太殿下。”

张士贵久在朝中,虽从不参与诸皇间的角逐,可冷旁观之下,哪会不清楚这帮皇们没一个是简单的人,尤其是李贞的狠辣与铁腕更是令张士贵心惊不已,若是可能的话,张士贵着实不想来拜会李贞,只可惜他不能不来,除了是李世民的代之外,更主要的是因着北诸军乃是李贞一手创建的,没有李贞的支持,别说他张士贵了,便是李世民亲自去了,也甭想指挥得动那支纵横大漠无敌手的铁军,此时见李贞没怎么寒暄便直奔主题,张士贵心没来由地便是一阵,可又不敢不答,只好:“殿下明鉴,末将受命领军,或将于五月中征伐薛延陀,恳请殿下明示行止。”

张士贵,字武安,军旅世家——其曾祖张俊,官北魏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祖父张和,官北齐开府车骑将军;父张国,仕隋朝历任陕县主簿,硖州录事参军,后以军功授大都督,定居虢州卢氏县。值隋末世之际,张士贵便在虢州起事,聚众近万反隋,旋即投奔唐祖李渊,受命经略河南,为李渊之心腹将,后又调李世民麾下,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曾参与“玄武门”之变,几次担当“玄武门长上”之要职,负责把守玄武门之重任,足见其在李世民心中之地位,其为人稳重,只忠于李世民一人,素来不参与到诸皇之争中去,也从不与诸皇私相往来,李贞与其也就仅有罢了,从不曾有过谈,更别说是私会了,此时见张士贵给自己行礼,李贞并没有即刻叫起,而是饶有兴致地打量了张士贵一番,这才慢条斯理地:“张将军不必多礼,平罢,来人,赐坐。”

李贞压了压手,示意张士贵不必拘礼,笑着问:“嗯,张将军心系朝廷要务,孤甚是欣,训示就不必了,张将军此去北可有何打算?”

笑,也没就此说些甚,一副无所谓的样:“莫先生便陪本见见张大将军好了。”莫离微微一笑,也不多言,只是躬了下,便算是应承了下来。

李贞此前一直在忙着移民之事,本无暇也无心去关注征伐薛延陀之事,当然了,就凭李贞在朝野的耳目广多来说,自是早已得知老爷正在就征讨薛延陀之事忙碌着,只不过李贞却也没怎么放在心上,理很简单,老爷既然打算收了李贞手上的兵权,自然不可能让李贞再手兵事,真要是李贞自个儿凑将过去的话,岂不是没地便要遭老爷的猜忌,这等事情李贞自是不会去的,此时一听张士贵说要领军击大草原,李贞心便不由地打了个突,跟生吃了只苍蝇般难受——要想彻底掌握一支刚接手的军队,恩威并施是自然之事,其最佳手段莫过于打上一场大胜仗,于战斗中便宜行事,如此一来,诸般手段皆可灵活应用,毫无疑问,此番征伐虚弱无比的薛延陀,对于张士贵掌握北之军权来说无疑是极为便利之事,这一条原本也属寻常之事耳,却也无甚可言之,然则跑到李贞这个“失主”面前来说叨此事就有些个令人生厌了的。

张士贵早在年前便已知晓自己将任北都督,自是早就下了一番功夫,对于李贞所言的这些个表面之事哪会心中无数,此来问策,只不过是个姿态罢了,要的是要李贞首肯自己掌北帅印,此时听李贞畅畅而谈,自是不敢甚不耐之意,只能是恭敬地听着,待得李贞话音落定,这才言谨慎地问:“末将听闻北之兵制似于朝廷之军制不同,地方吏治似也有别,末将此去当何如哉?”

“谢殿下赐坐。”张士贵并未多客气,恭敬地应答了一声之后,便端坐在了一起小宦官们抬来的锦墩上,目不斜视地看着李贞,拱手为礼:“殿下,末将昨日已陛辞,明日一早即赶赴北,行前特来听候殿下训示。”

张士贵这话问得虽糊,可内里的意思

“孤离开北已久,对军中之事实已谈不上了解,张将军既已问起,孤也就说说好了,说不上准,张将军姑妄听之罢。”李贞心中虽有气,可却并未带到脸上来,淡淡地笑着:“北地分六州,兵有实数六万八千四百余,另,各州尚有一营守备兵,总计约六千人,因北乃是新征之地,地方上并不算太平,故,各军分散诸州驻防,此事想来张将军该已从兵之备案中详知,孤就不再多言了,至于诸将么,林善守、董千里善攻,刘旋风攻守皆备,此三者皆久镇边关之人,可堪大用,余者尚有鹰十三、刘奎武等沙场冲锋之辈,众将皆豪之人,张将军去后,自会知晓,以张将军之能担北之重任,孤安心得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