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百八十二章父子论政(2/3)

罢了,可影响却极为恶劣,长此以往,均田制必败坏矣,便是京畿附近,此等事情儿臣也没少耳闻,概因京畿购田者每多官门阀,此事皆被暗中压了下去,不曾浮面罢了,然,古往今来之皇朝,每每因地之兼并过剧而衰亡,以古为鉴,儿臣每思及此,皆忧心不已,恳请父皇明察。

父皇,圣人有云:人之初/本善,然则荀却云:人之初/本恶,何对何错耶?儿臣以为皆对,也都不完全,人生一世,寻常人等皆以荣华富贵为目的,荫妻封更是大佳,君固有,然稀也,常人者众,由是可知,争着众,而礼让者少,这也正是历朝历代土地兼并无法避免之由,且自我大唐开枝散叶以来,人倍增而有余,争端渐起,恐非制所能压下,父皇以为然否?李贞并没有急着讲明解决的办法,倒是先从人的角度说起。

有唐一代承袭隋制,施行均田制,即计授田,每人五十亩这么个规模,将田地均分到人,其中桑田可继承,而田在其人死后,便即收回国有,为的便是防止土地兼并,鼓励农耕,其用意固然是好的,在隋、唐初期时期因着人数量少,此政策对于农桑的兴起有很的效应,然则随着人的增长,尤其是贞观以来,人增长极速,以及人分布不均之故,便导致了一个极端的现象,那便是关中、蜀两地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导致均田制难以实施,而关东、山东以及荆襄等地则空有大片的土地不曾开发,如此一来,一些地方是有地无人开垦耕耘,而有些地方则因土地的稀缺现了暗中买卖田地的现象,官府虽屡禁却始终不绝,其结果最终必然将导致均田制的彻底败坏。

嗯,说罢,朕听着呢。李世民微微一笑,扬了下手,示意李贞直言。

父皇明鉴,儿臣对此事确有些看法,不一定正确,还请父皇指正。李贞沉了一下,很是诚恳地回答

在李贞看来,均田制只能是一理想,一少时的暂行办法,绝不是长久之计,理很简单,人之本贪,要想平均地权,这本就是个奢望罢了,别说皇朝时期办不到,便是后世科技文明极为发达的年月也绝无这等可能,当然了,改变均田制是要冒极大风险的,这一条李贞心里跟明镜似的,原本李贞并不想在李世民面前说起此事,打算等到自己上位之后,再徐徐图之,慢慢变革,可转念一想,纵使自己上了位,要想变革均田制亦非易事,毕竟此事牵扯太多,一旦行变革,必然要与关陇政治集团发生激烈的冲突,虽说不惧,可麻烦却绝对小不了,与此到时候麻烦,倒不如脆趁着李世民这杆关陇集团的大旗尚在之时,由李世民去发动变革,反倒容易上几分。

李世民本人固然通儒学,往日里也没少称圣人有云之类的话,不过么,他老人家其实打心里就不怎么欣赏儒学那一,此时听李贞拐着弯将孔夫痛批了一番,颇有些个大逆不之状,登时便莞尔了起来,可也没多说些什么,只是比划了下手势,示意李贞接着往下说。

李世民是个定不移的均田制拥护者,不单是希望凭借此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更是因着均田制乃是府兵制的基,在李世民看来,同时也是大唐屹立不倒的保证,故此,往日里,若是知晓有人私购良田,李世民必定雷霆震怒,穷追到底,概不轻饶,然则此时李贞当面提此事,李世民却平静得很,只是轻皱了一下眉,若有所思地看着李贞:贞儿既提此事,想来心中定有成竹,朕倒想听听贞儿对此有何看法。

李贞会意地了下:父皇,以关中为例,自我朝立国以来,耕田面积累计增加不过两万余顷,仅占现有耕田总数的三成不到,且大多非良田,然人之数剧增近四倍,授田已渐不敷用矣,为田之瘦故,行贿之事渐增,朝廷虽三令五申,却未必能禁,此皆人争之所致也,又有功勋权贵家,每多瞒报荫,私瞒人数,以图利,朝廷虽时常派人查番,却亦是虚应其事罢了,终归不是解决之。便以小民之桑田而论罢,设某甲有桑田十亩,二人,其若丧,我朝律令,二者各得其五,若每又有二人,则桑田每分愈细也,到得曾曾孙辈,岂非无立足之地耶?北魏之便起于此,父皇不可不察。

唔。李世民本就是个心思锐之人,一听李贞分析得如此之细,立想明白了其中的关窍之所在人均耕田一少,购田之事便会剧增,哪怕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得为了生存,此事一多,再加上豪绅从中搅和一下,则土地大规模兼并已是无法禁绝了的,一念及此,李世民的脸登时便严肃了起来,皱着眉,老半天不吭气,末了,豁然抬起了来,看着李贞:贞儿对此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