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百一十八章大调整三(2/3)

徐茂诚字昌信,是首次科举榜,也过刘浩然的国务秘书,后来转职吏、礼行走,又后任地方知府,现在为江苏省参政。

嫉妒不已,不过好歹他也被放任广东省布政使,成了一员封疆大吏,也不差到哪里去,也是正三品官职。他俩所遗留的都知司、监察局由刘浩然的国务秘书,第二次国试科举探一陈志远和童来的刘存久接任。

讨论完这些东西。刘浩然又提一个让众人议论纷纷的调整,那就是设立几大卫戍区。刘浩然在心里其实不愿意搞这大军区制,因为这样很容易引起将领拥兵自重,唐朝节

何谦之被得满是汗。他的前任是刘存信,由于北方战事,刘存信被调去顺天府担任同知,而刘浩然于拉拢江南学派支持他对北元作战,于是让江南学派。立场还这么大的篓

而削减直学士也是为了避免内阁中互相钳制,有的侍郎加直学士衔,比尚书还耍。这让一级的尚书如何理和协调事务?

刘浩然话落音,何谦之站起来,拱手向刘浩然:“陛下,臣自知失职,不敢再恭据要职。现向陛下请辞。”

刘浩然还指定了各地方必须加衔的官职,如各省,除了一个布政使、三个参政,都指挥使,吏务厅全事小内政厅金事、礼事厅金事必须加参议衔。这四个官职换到另一个世界,一个省军区司令员,一个是省组织长兼人事厅厅长,一个是省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厅厅长,一个是省宣传长兼统战长,不常委行吗?还有一个必须加参议衔的就是省治所在府的知府,而府加协赞、县加协理衔就以此类推。算下来,地方上各级都是九个。“常委”只有县比较特殊,因为它不可能让一个乡正加协理衔,只好补了一个计事局主簿。

在会上,刘浩然严厉批评了主“新闻监”的礼侍郎何谦之,夏时安上书一案原本闹的不大,就是因为“新闻监”不力,让两封上书居然见报,结果酿成了一场事件。

听到这里,礼尚书钱用壬也站起来向刘浩然请辞。也被准了,人意料的是礼尚书由原贵州省布政使胡惟庸接任,还加直学士衔,直接步中枢。胡惟庸在贵州省得不错。将整个贵州省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合着贵州都指挥使击退几次云南梁王的攻,还平息了好几次省内土司造反,更绝的是他一手协助剿,一手大玩手段,鼓惑大批工。民走山老林,到指定的坝居住,建立城镇,加上他年年走李善长的门路,李善长对其印象不错,每年磨堪都有优,又几次向刘浩然推荐,因此了帝心。

尚书、侍郎换了一大半,就陆军、海军没动,直学士也换了一批,就大学士没有动,还是那四位。刘浩然以国事军政不可分开为由,补冯国用为大学士,凑足了五人,补刘存孝、谬大亨为直学士,加上吏尚书孙炎、陆军尚书刘基、海军尚书闭,玉、学尚书罗复仁、计尚书宋思颜、内政尚书刘存供礼尚书胡惟庸、应天府府尹杨元呆,凑足了十人,比原来少了六个,原本要凑足十一个单数。但是属意的参军总长让冯国用兼领了。只好空缺一位。

而刘浩然让军方大学士和直学士是经过思熟虑的,军政现在已经划分得很清楚了,而且也各成系,不相往来。但走过于分割了又不太好,打得就是钱粮,没有行政单位的财政支持,军方也难,现在预算和开支都掌握在内阁计和陆海军手里,军方必须在大明最国事会议上有自己的声音,不能事事靠皇帝陛下去争取。

“准了!”刘浩然毫不犹豫地答应“就由徐茂诚接任吧。”

刘浩然接着宣布。所以退仕的尚书侍郎均加授荣禄资政大夫之职,虽然是个虚职,但是刘浩然新设资政院,请这些荣禄资政大夫就职,赞襄国事,尤其是在律法制定上,刘浩然言明会重考虑资政院的意见。同时,刘浩然也宣布将从大明各地各界中选贤能达士,授予资政大夫一职。代表各界百姓的利益,参与到律法制定上来。

周祯也卸了法务尚书一职,由法务侍郎左泉接任,专心当他的“政法委书记”去了,因为他分门除了内政、法务之外,还有新设的专门负责监大明国家机密的保密局以及监察局等机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