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周围挖出来一些古代陶器上的符号,别人认不得,李缄却记得清清楚楚正是月城中书籍上的文字。李缄觉得昆仑之虚在这附近的可能性非常大,便打算一直找下去,只要有了这个的线索,其他的就好办了。
一天,李缄一个人背着背包,沿着一条群山间的偏僻山路一路前行。身后传来一阵叮咚叮咚的响声,那是马脖子上的铜铃叮咚作响,李缄转身看去这是一个马队,规模还不小。李缄看了看那些马背上的仪器,确定这是一个考古队,人员很多,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看来都是一些专业人士,李缄偷听其中两人在马背上的谈话,一个外国老头,一个中国老头两人激烈讨论,说的正是昆仑之虚。
“哦!周,你错了,我认为该在这个地方!”老外用独特的腔调说着中文,手里拿着一副地图,比划着。
“伊莱科,我们还是不要争辩了,等我到了那里结果自然就出来了。”被老外叫做周的老人有些疲惫地道,拿起水壶喝了一口。
“好吧,就这么办,但是,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老外挺固执的。
“教授,你看,前面有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对中国老人道。
周教授扶了扶眼镜,果然有一个年轻人在前面,催了催自己的坐骑,跑上前去了。
“年轻人,来这里旅游的?”周教授问道。
见别人主动打招呼李缄也不能不吭声,答道:“是的,随便看看。”
“就一个人?”周教授又问。
“是的。”
“一个人在这荒山是很危险的,要不,你和我们同行吧。”周教授建议道。
李缄想了想,和他们在一起应该会有一些线索,便道:“那我谢谢了。”于是乎,李缄编了个假名,就和考古队同行了。一路上,周教授兴致勃勃地谈起了他的一些考古发现,随同周教授的年轻小伙子,大家都叫他小赵,不时插上几句。李缄一直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听着。
傍晚,考古队扎营在一块半山腰的坡地上,其他队员们忙活着做晚饭,叫伊莱科的老外和周教授还有小赵一干核心人员,围在一张折叠桌旁边,桌子上铺着白布,放了一张喜玛拉雅山区的详细地图,还有一副古旧的地图,另外就是放大镜和尺子圆规什么的。
周教授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黑色的木匣,打开来,里面有一部泛黄的羊皮经书,看样子年代应该已经非常久远了。
“这是什么?”李缄问小赵。
“哦,这是一年前,周教授在一个墓穴里发现的一部经书,上面有些关于昆仑之虚的记载,这次周教授约了他的好朋友伊莱科教授就是为了寻找传说中的昆仑之虚。”小赵小声给李缄说道。
“不是很明白。”李缄笑道。
“当然,你又不是学考古的。”小赵仰头道,看得出他挺喜欢考古这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