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李时珍(1518~1593)
李时珍(1518~1593)
明代医家。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蕲州(今湖北蕲chun)人。世业医。父李言闻系当地名医。幼习儒,后从医。曾jing1研古籍及医典,并亲自上山采药,收集民间的经验。有gan于历代本草谬说多,遂参考文献800余zhong,结合实践,历时27年,撰成《本草纲目》52卷。在医理方面受金元四大家影响。对脉学、经络也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liu传于世;而《五脏图论》、《命门考》等医著已佚。
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chun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chu人tou地。李时珍自小ti弱多病,然而xing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dong乏味的八gu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shen如逆liu船,心比铁石jian。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jing1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 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guan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gong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wu析为二三,或二wu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xing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bu本草书籍。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hu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chuhuting,博学无所弗瞡”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zhong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ju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chu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wu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sao》中的“将与ji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chu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zhong禽鸟的明证。他又gen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xing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wu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tou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wu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shen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chu,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wu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se青,开白hua,宋代ma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gen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ba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shen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shen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wu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chu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