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袁崇焕15841630(2/5)

崇祯帝登基之后,日夜思得良将解辽境之忧。“延臣争请召崇焕”崇祯元年四月,任命袁崇焕为兵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应召京。崇祯帝亲自在平台召见他,与他商量平辽方略。崇祯帝:“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实奏来。”袁崇焕一听今上如此信任自己,锐意平辽,一时血沸腾,便不假思索地答:“所有方略,已疏中。臣今受皇上特达之知,愿假以便宜,五年而建可平,全辽可复奏。”崇祯帝一听五年便可复辽疆,真是喜望外,也慷慨地答:“五年复辽,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孙亦受其福”

不久,袁崇焕离京赴任。崇祯帝亲自为其送行,把恢复边疆的宏愿完全寄托在袁崇焕上。袁崇焕负重命,但仍虑皇上不能信而不疑,便再次恳请皇上“任而勿贰,信而勿疑”还一再说明“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崇祯帝皆“优诏答之”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地,从蒙古绕关(参见京畿之战)。由于蓟州一线边防松弛,使得清军轻易攻破,

不久,又传来了袁崇焕擅杀岛守将文龙的消息。文龙原系辽东明军将领,辽东失陷后撤到濒临朝鲜的岛上,他在岛上择壮为兵,多次袭击清军后方,有力地牵制了清军的南下。但文龙恃功跋扈,本不听袁崇焕的指挥,反而虚功冒饷,诬袁崇焕克扣了他的军饷。为了统一边防号令,袁崇焕借督饷赴岛之机诱捕文龙,先斩后奏。崇祯帝接到袁崇焕的奏疏,心中十分恼怒他竟敢不经圣裁擅杀边将。但碍于自己曾亲赐尚方宝剑,又指望袁崇焕早日恢复辽境,所以还是忍怒气“优旨褒答”还“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

“五年复辽”谈何容易?袁崇焕不知,自他离职后的这一年,东北边防已现大的变化。从明军方面而言,继任的督抚多贪赃冒赎,克扣军饷,多次激起士兵哗变,军心涣散。锦州、大凌等要也相继失守,边防一即溃。而皇太极即位以来,更加注意调整满汉关系,逐渐开始封建化过程,国力大增,八旗兵的作战能力大大提,皇太极也在战斗中总结了对明作战的经验。因此可以说,在东北边境,清军的实力大大胜于明军。在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袁崇焕声称“五年复辽”很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当时在场的大臣都为袁崇焕的豪言壮语了一把冷汗,给事中许誉卿趁崇祯帝内室小憩之机悄悄问袁崇焕为何此狂语,袁崇焕笑笑说:“聊圣心耳。”许誉卿正:“上莫甚,岂可狼对?异日期责功,奈何?”袁崇焕一听大梦方醒,甚觉失言。待崇祯帝再,立即跪奏:“东建四十年蓄聚,此局原不易结,但皇上留心封疆,宵旰于上,臣何敢言难?此五年之中,须事事应手,首先钱粮。”接着提了在军队调度、兵需供给方面的诸多要求。崇祯帝一一答应。袁崇焕担心自己远离京师遭人妒陷,又奏:“以臣之力,制全辽而有余,调众而不足。一国便成万里,忌功妒能,夫岂无人。即凛凛于皇上法度,不以权掣臣之手,亦能以意见臣之方略。”崇祯帝一听此话甚觉刺耳,但为了边疆大事,也不便发作,沉默了一会儿,对袁崇焕说:“条对方略井井,不必谦逊,朕自有主持。”命赐尚方宝剑,准其先斩后奏。

崇祯帝见袁崇焕到边境未立一战功,请饷之奏却频传,心中颇为不悦。在召集众臣讨论时,崇祯帝没好气地说:“将兵者果能如家人父,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站在一边的礼右侍郎周延儒听了崇祯帝的弦外之音,趁机挑拨,说什么军事哗变实非缺饷,而是另有隐情。崇祯帝一听,对袁崇焕的十分信任顿时减去三分,虽然勉发去了军饷,但心中却开始怀疑袁崇焕恃边饷以充私

袁崇焕刚到御辽前线,即遇上了驻宁远的士兵因长期缺饷而哗变。他当即单骑营,惩治了贪的将领以抚军心,又将兵变为首者枭首示众,以严明军纪。为了从本上稳定军心,他连连上奏,要求朝廷发饷济远。

,不仅无封赏,反而诬他“不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一怒之下,上疏乞休归乡。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