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旺:“朝廷自有法度,你们这么做是不是太过了?”
陈文标:“二帝蒙尘,物是人非,当此非常时期,需行权宜之计。”
马忠正要说话,忽闻外头人声鼎沸,军士来报,江都之民聚在府衙外头,声称宋人不打宋人,要打就打胡虏,要官府彻查冤案,释放无辜。此前西北军遣义士潜入城中,联络江都豪杰,组织民众向官府施压。
马忠出去平息骚动,答应三日内查明真相,如果确系无辜,一定放人、放粮。外有西北军虎视眈眈,内有愤激之民为患,若是他们里应外合,江都难保。马忠作出这样的举措,也是情非得以。回到署衙,回复孙赞、陈文标,三日内给答复。
此时的赵构断不敢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也不曾下令正面与西北军交锋,便是他暗命各地官军扣押粮草,也遭到一些臣工和军将的反对。西北军举起护粮的旗号,不给人挑起内战的口实。难点在于怎样处理接收义军之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义军攻占州县,而后投入西北军,赵构集团若来问罪要人,当如何处置。
很快就要跟张遇、丁进会师,如何名正言顺接纳义军,既给天下人一个交待,又让赵构没牙啃,需早定大计。晁盖、吴用等人专门就此进行商议,智多星咳咳二声,作诸葛之状曰:“这有何难?用早有妙算。”
晁盖问曰:“计将安出?”吴用道出二字:“招安。”晁盖哈哈大笑,众人大呼妙计。西北军以招降为名招揽义军,堂堂正正,无可诟病。乱军叛贼向官军投诚,从善如流,那是好事,总不能把人家拒之门外吧。基本方策既定,接下来便是放手干他娘地。
1128年初,张遇、丁进二军在芜湖合兵一处,共计一万余人,对外则号称五万。全军顺江东下,做出攻打江宁之势。江淮副帅杜充、江宁臣守陈邦光大为紧张,陈邦光已动了逃跑的念头。江宁通判杨邦乂给他壮了壮胆:“江宁城池险固,易守难攻,乱军初合,号令不一,且远道而来,其势已弱。我等倚城坚守,必能将乱贼挡在大江之上。”
江宁知府李梲:“杨通判说得有理。乱军要是攻进城来,咱们再走不迟,我们在陆地有马,他们在水上哪来的马,想追也追不上。”
陈邦光心想,且随你们好了,一旦形势不利,那可对不住,咱先走为妙。陈邦光、李梲都是软骨头,惯于见风驶舵,心中自有打算。
【宋史本纪:1129年十一月,兀术入建康府(江苏南京),守臣陈邦光、户部尚书李梲迎拜。通判杨邦乂拒之,被兀术所杀。金史记载,是年十一月壬戌,宗弼(兀术)渡江,败宋副元帅杜充军于江宁。丁卯,守臣陈邦光以城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