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赋予西北军以重任,刘通军政大权在握,一步推行改革措施。在此过程中,杂音、怪调自然是不少。一些所谓的名士隔三叉五就要大放厥词,扯淡一番。为了反击这些“清
派”宰相府
台了几大举措。
军衔自下而上分为:校尉-初校、上校、大校,将军-初将、上将、大将,元帅-初帅、元帅。对应的实际职务为:校尉职-百长、都、统制,将军职-统领、指挥、将军,元帅职-副帅、元帅。
军,不敢久留浙江,随即撤军。金兵走后,赵构才跑到杭州落脚。
西北将士均劝刘通晋封王爵,涨才能船
,大家跟着
升,岂不快哉!沂王应西北人士的要求,晋封秦国公刘通为秦王,宰相,大元帅。西北军政人士随之
任六
要职,荣膺将军之位,豪杰志士扬眉吐气。
就在东路金军大举攻华北、华中、华南之时,西北军并没有闲着,而是厉兵秣
,继续筹措
资,拟从战略相持转
战略反攻,并逐步加
对西路金军的攻势。
官衔为一品到九品,每一品级分为正、从二档,对武将不作最任职的限制,军人可以累升至兵
尚书之职。爵位沿用王爵和公、侯、伯、
、男六档。
朝政所在地暂设河东太原,刘通的宰相府、大元帅府合在一办公,实际上相当于二块牌
一
人
。新的起
需用新的纪年,刘通是不主张采用年号的,大伙
持要用年号,刘通
乡随俗。经过合议,定年号为靖难,意思是驱逐敌寇,厘靖战难。1127年即为靖难元年。刘通心中打定主意,以后一定要推行数字纪年法,要是大家仍然
持用年号,那就年号纪年为主,以数字纪年为辅。妥协一下还是必要的,等数字纪年法为广大民众所熟悉的时候,再废止年号纪年法。
为了鼓舞士气,让广大西北人士、西北人民看到未来的希望,刘通等人商议后,决定成立政权机构。参照汉唐制度,设中枢机构宰相府,取代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下设六,各
门设正职一名,副职一到二名。取消枢密院和其他繁冗机构,简化繁琐的政制和军制,简化官称。
西北搭建政权架构,始于1127年末夏初,至同年秋初
规模。组建之初,给沂王赵萼挂了个监国的名义,当然不会给他实权的了。架
一搭,汴京官员纷至沓来,对赵构失望而投奔西北的不少,各路地方官吏靠向西北的也日渐增多。对于投奔过来的人士,并非良莠不分,一概任用,而是择其才
,分别委命,能者上而庸者靠边站。
见赵构怯战南逃,无心收复失地,宗泽忧愤成疾,他在病中仍然激励
属抗击敌寇。因年事已
,背上又生
疽疾,不久,宗泽病逝于汴京,临终前,谓众将曰:“康王怯懦,复国无望,惟寄希望于西北。吾死之后,汴京民心或散,京畿防务堪虞,尔等可至西北,勿忘光复故土。”随即连叫三声“过河”而逝,众将失声痛哭,中州军民自发祭奠宗泽英灵。
西北人士赋文追悼宗老先生,刘通主持追悼大会,同时将悼文传发中原各地,激励广大民众继续抗战大业。
战争时期,军事统帅相对固定,非战时期不固定;校尉以下相对固定,将官以上相对不固定。目前的将官任命,采取实战和军校培训二方式,将来再采取军校培训的方式。参照后世的建军经验,逐渐把军官与军队分离
来,
级将官的任命由中央政府和国家元首决断,军队听命于国家元首。